林某,是我校四年级一个男生。上周他和几个三年级小伙伴放学后到村旁的池塘边玩,本来是想去抓蛇,结果蛇没找到,抓住了一只鸡,于是他就把鸡扔到池塘里去,看看它会不会淹死。
事情被鸡的主人发现了,从对面喊道:“是哪个学生,叫什么名字。”结果林某报了一个今年刚转入我校的一个外来务工孩子,可他当时根本不在场。
事后,我也一起参与处理此事,下面是对林某扔鸡的处理意见:
1.批评漠视生命的观念和行为。
2.表扬敢想敢做的勇气和实践精神。
3.狠狠批评教育敢做不敢当并且嫁祸于人、欺负弱小的恶劣品行,并且在国旗下以此为例公开批评警戒众人。
事情处理完了,第二天我也在全校师生集会上批评教育了,但是效果怎么样,林某有没有认识到,其他同学有没有警戒,后续的关于学校育人我还在继续思考。
一、关于德育的规划和偶发事件
学期初,学校都有比较系统的德育规划和育人路径,它解决的是整体孩子基础的德育,真正的基于个体的德育应该发生在具体的偶发的一件件小事上,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能不能抓住偶发的小事进行学校德育,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能不能入孩子的心,考量着学校育人的质量。教育的契机转瞬即逝,需要教育者满腔的爱和责任。
第二天对林某的批评,我是结合对二年级申屠同学的表扬一起进行的。申屠同学家里有个妹妹,他省下中午学校发的一根香蕉要拿回去给妹妹吃,我从“爱、责任、担当”上进行了解读,然后笔锋一转,开始狠狠批评林某的“推脱责任、嫁祸于人、敢做不敢当”,一正一反,让包括林某在内的所有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心中清楚,最后我讲到了“孝义学子”的几个要素。
二、关于德育方式的表扬和惩戒
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地惩戒,这个观点只要是一有熊孩子闹事,就会在网络上热传,有很多一线的专家都呼吁政府出台一些关于适当惩戒的条例。我也基本认同这个观点,只是在惩戒的方式上,我觉得要附加一些前提条件,比如屡教不改次数超过三次的、伤害同学品行恶劣引起强烈不满的等,还要加上惩戒时使用的器具、时间、场所和在场的见证人员等要求,多一些前提条件,也是为了更大限度地保护孩子,防止陷入“教师至上”的另一个极端。
日本有部电影叫《春来秋去又一春》,其实也讲到了教育的惩戒。故事讲的是一个小和尚因为贪玩把石头绑在小鱼身上、塞在小蛇嘴里,后来师傅发现了,没说一句话,就让小和尚自己身上绑着石头去水里找那条小鱼,傍晚的时候,小和尚东倒西歪地艰难地在水中发现了已经死去的小鱼,他站在水中嚎啕大哭……
故事中的惩戒就是用同样的方式进行一次体验,在体验中感受自己的错误,从而印象深刻、终身难忘。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简单地把林某像鸡一样扔到池塘里让他体验一下生命的惊恐和绝望?当然不能。教育者,是有智慧的人,要开发出具有类似功能又不至于如此简单粗暴的有效课程或活动资源,让学生进行良好的有质量的体验,这样,你就是德育专家了。
三、关于德育的规范和创新
规范教育是德育的起点和常态,每个个体都是在每日规范和每日习惯中进行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这是教育的常识。很多古代的治家家训,其实也是一条条规范,后人只需要有板有眼地根据规范去实施,大概就八九不离十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德育不需要什么创新。
当然,我所说的不需要创新,是内容基本不需要创新,但实施的方式方法要进行创新,不然同一句话一个孩子从小听到大,不听厌才怪。除了听,还可以看看,说说,做做,玩玩,用不同的方式不停地讲同一个意思的话,这句话的印象就会深刻的多。
林某为什么要去扔鸡?除了他本人的原因外,学校生活没有吸引和惊喜,可能也是原因之一。学校教育是一个事先安排好的大班额教育,一周的菜谱、一周的课程、一周的活动、一周的老师……所有的事情都是安排好的,毫无新鲜可言,难怪他要想抓蛇、要扔鸡。上级和其他部门安排的德育活动,要么是班队课、要么是手抄报、要么是黑板报,也基本没有新鲜可言,你让这么好奇的有想象力的孩子怎么能够忍受?
今天,在走廊上展出了我校心理健康手抄报,我想每个学校都一样吧。我想问问有学校统计过多少孩子看过了?记住了?明白了?方式创新,我认为哪怕就是手抄报,你能不能不要老是弄个长方形的卡纸,弄个菱形的、圆形的、豆角型的、丝瓜型的、螃蟹型的卡纸用来做……我想至少会吸引孩子走过去驻足。吸引,是第一位的,没有吸引,再有内容再有内涵再有品位也与他擦肩而过。
教书育人,我在多年前曾把它戏称为“育人教书”,意在传达育人是每个教师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因为它时时发生、事事发生,影响学生关乎家庭,责任重大。今天从这个案例出发,胡思乱想了一番。如有不对,以后再想再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