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在文字里延续
——《我的教育故事》读后感
于永正,一个中国基础教育界闪亮的名字,一个令无数教育人景仰的名字。无数学生与家庭曾受惠于他的教诲和影响。2014年先生患上了血液病,开始了近4年的治疗。在治疗间隙,他虽拖着病体,但仍笔耕不辍,根据回忆撰写了30篇教育故事,期望把自己的教育经验,一一讲给更多的老师们听。于是编者将这30个故事以及先生患病期间陆续发表在媒体上的20余篇文章结集成册,就有了这本书——《我的教育故事》。
这个寒假,我有幸拜读。从读完至今日已十天有余,总想写点什么,但又无从写起。50余个小故事,蕴含着太多的哲理:教育、教学、自修、师德……千头万绪但又理不清头绪,只能零零碎碎、点点滴滴,以记之。
前三十个故事,于老师谈得最多的是教育。在《他脸上终于有了阳光》这个故事中,写了一名留级生庆涛,学生称他为留级鬼,他自卑、孤独、缺乏自信。第一节课上,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于永正、庆涛,两个名字中间画了两只紧握的手,说:看,我们俩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了,从此,咱们就是好朋友了!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接着,于老师说:新朋友来了,总要欢迎一下。想一想,你打算对庆涛说什么。想好了,咱们说给庆涛听。
学生说完后,于老师让学生把刚才说的写下来,庆涛呢,写一篇自我介绍。然后再互相读。课堂气氛轻松而热烈,庆涛脸上始终挂着微笑。
一个月后,等庆涛跟同学们熟悉了,于老师又让学生用一两句话赞美庆涛。
就这样,一年多下来,再没有学生嘲笑他,庆涛的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
文中就是类似于这样的日常故事,但故事看似平凡,却包含着于老师的教育智慧,那就是对学生的爱、包容、责任。优秀的学生人见人爱,也容易成才。难的是这些学困生,我们要做的是努力让他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当英雄固然令人羡慕,可坐在路边鼓掌也未尝不可,有些学生或许考试永远都不会及格,我们不敢保证让他成才,但我们必须让他成为一个人,这比分数更重要。
于老师的课堂上也是有各种各样的麻烦,也有各类顽皮的学生,也有学习困难的学生,但他不抛弃、不放弃,充满爱心、包容心,这就是教育者的责任。
书中还有二十余个小故事,讲的是语文教学。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什么是语文?说白了就是语言。怎样教?引导、点拨、示范。怎么学?多读多写。说的具体一些,语文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表达。每位知道了以上几点的语文老师,都可以说:我就是语文!
于老师在文中还写到:语文教学有三境界:教过了,教对了,教会了。我们的教学常常满足于教过了,而且还常这样想:该教的我教过了,该练的也让你们练了,考不好我也没办法,以此来推卸责任。殊不知,会,是一种能力。凡语文能力,都是在反复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不是教过就会的,也不是一练就奏效的,必须经过多次训练才能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达到教会的目的。正如成尚荣先生所说:教学不是背不动的书包,而是带得走的能力。
为了教会学生,于老师备课时把课文朗读十几遍,语气、停顿把握好,板书的字照着字帖练好,关键词语的意思理解好,才进教室。反思我们的教学,备课时对照教参,看个两三遍,就上场了。备过朗读吗?备过写字吗?写过下水文吗?答案不言而喻。我想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他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汗水与心血。
教语文,就是教读书、教写字、教作文,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色。
文中这样的教育教学故事五十余个,恕我语言贫乏,不能一一叙述。每个故事虽然都很平常,但读后令人心情激动不已。于老师将教育融入教学,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他以立人为要务,引导学生崇尚文明,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生命在文字里延续,透过他的文字,我们仿佛看到他,他像一团火,燃烧了自己,温暖了学生,也照亮了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