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学习时,到底在学什么?
你可能会说学习知识呀。
没错,但知识还可以往下分,一种叫方法,一种叫理论。
大部分人学习的时候,都会选择学习方法,因为方法具有极强的操作性,效果立竿见影,快速解决问题。
但是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以下这几种:
①方法具有时效性,10年前的方法,放到现在,不一定适用
②方法有对应的应用场景,如果离开既定的场景,方法就容易失效
③方法有无数种,你可能记不住全部,无论你的记忆力有多
说了这么多“方法”的弊端,那学“理论”就更好吗?
也未必,因为学习理论时,我们会感觉好像学到了东西,但好像什么也没学习到,因为你不知道要怎么使用这个理论。
那我们要如何学习呢?
我的建议是——学习理论,用方法辅助理解理论,然后推导出自己的方法。
这说似乎有点抽象,举个例子,如果你学习过时间管理,那么你一定听说过“番茄工作法”,简单来讲就是,每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方法,你这么去用当然没问题,但是有一些人用起来就会感觉很变扭,然后放弃了,比如有些人觉得25分钟太长了,有些人觉得25分钟太短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深挖“番茄工作法”背后的理论是什么?
在我看来,“番茄工作法”的核心,是一个人的“注意力控制机制”,通俗点说,就是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需要通过休息来恢复。
如果以这个理论为基础,我们就对该方法进行灵活变通了,如果你的注意力较短,那你可以先把一个番茄钟设置为10分钟或者15分钟,而如果你的注意力时间本身就比较长,那么你可以把你的番茄钟设置为45分钟。
这就是通过对理论的掌握,推导出适合自己的方法的过程,可以应用在多个领域。
因此,我们学习一定要向上溯源,从方法到理论,再从理论到新的方法,知识就是这样长出来的。
我是@飞翔的海马,专注于个人知识管理与效能提升。欢迎关注我,陪你持续学习,解锁人生新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