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三次重读《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有感(二)

第三次重读《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有感(二)

作者: 刘绍发 | 来源:发表于2022-05-30 01:46 被阅读0次

    虽说物同此理,人同此心;而且心即理,心即性。

    但人心和物理毕竟还是有区别的,人心的范围比物理的范围、内涵更窄,所以孔子才说"易有三道焉,有天道焉,有地焉,有人道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物理是位居最原始、最高端、最广泛的自然之道,而位居最底端的人道,范围最窄、最先进,但也应该最弱,所以它需要效法上一级别的地道,以至自然_人道只是更细微、更具体。

    人在遵守人道同时,也不能违了地、天、道,以至最基本的自然。也即人最弱、受限制最多,需受这层层的制约。

    但作为万物的立法者,当然不甘心这层层的制约,总想摆脱这层层的束缚,于是发展出知识、科技,以壮大自己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王东岳在《物演通论》指出的,在自然演化过程中,存在“递弱代偿”这种现象,就不无道理了。

    所以,我们所说的“物同此理”的理,是指程度更高、范围更广、宇宙及宇宙间万物都要受其制约、都要共同遵守的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心即理”,人心中本有这普遍的理。

    这普遍的理,就是在自然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一代代遗传下来的基因特性,表现在人身上,就是人具有的这先天的认知能力。

    但人,既然处于最高进化级别的物种,就必然具有更高级别的先天的认识能力,否则,人何以区别于飞禽走兽、花草树木?

    所以,人有人性,以别于物性。人性属于物性,但比物性更纤细、精微,而且尽了人性,自然就会尽物性,尽了物性,却并不一定尽了人性。所以《中庸》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_可以与天、地并列,一起组成天、地、人这宇宙间三大地位相同的独特“风景”了。

    这最新进化出来的、人所特有的人性,包括一代代遗传下来的物性_从根本上讲,人性也属性,人作为一种宇宙间的存在,也是一种物,就构成了人特有的认知能力。

    这人类特有的先天认知能力_人性,具有宇宙的共性、自然万物的物性、植物的感觉外物的的感性、动物的感知外物的知性、以及人特有的理性。

    人具有的这些先天的认知能力,决定了人类对外物的认识程度和范围,而不能超越这范围。超越这范围的,则只能凭借理性去思维、去思议了,却不可能认识。

    要知,人既然是自然进化的产物,就必然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为适应这自然环境而具备适应这环境的身体机能与机制,包括认知方式与认知能力。

    那么,作为非自然进化而成而为人为制造或打造的智能机器人、智能生物,以后是否就可以摆脱自然(主要指地球表面环境)的制约、突破人的认知方式或认知能力呢?

    那么,这时,人是否就是自然进化的顶点呢?

    如果更高一级的物种_智能机器人诞生,由于它只是由纯粹的金属元素构成,与宇宙间的基本化学元素相同,那这时,是否可称得上是“尘归尘、土归土”了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三次重读《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有感(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qnn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