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给予我的。
第一次被这本书震撼,映入内心深处的是关于书的封面描述:通过非暴力沟通,世界各地无数的人们获得了爱、和谐和幸福。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
什么事非暴力沟通?原来还有这样的一种沟通方式,这无疑给了我一个不知所起的吸引力,捧起书本,进入到它的世界,也频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种种。
书中这样表述,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爱的语言”-。
于是乎,我便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非暴力沟通究竟是什么沟通方式,它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是通过总体浏览的方式,首先,翻开书中的目录,一个个标题,又再一次给了我新的冲击:让爱融入生活;是什么蒙蔽了爱?区分观察和评论;体会和表达感受;感受的根源?请求帮助;用全身心倾听;倾听的力量;爱自己;充分表达愤怒运用强制力 避免伤害;重获生活热情;表达感激。
带着一种以自身为中心的态度,走进了这本书里的内容。不自觉地一再感叹,原来我们生活中,充满了那么多的问题,原来我们可以用一种不一样的方式沟通。看着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例子,真心给人一种:要是早些时间读过这本书,也许我会更爱我的家,庆幸还为时不晚。书中有一个例子说:要是在我还未入狱之前,有人告诉我这种方法,我也不会入狱,到现在这个样子。
通读本书之后,有一个原因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如此生气:当一个人生气、情绪不好的时候,是因为背后的需求没得到满足!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后来我才知道:我们时常因为彼此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采用暴力的方式跟对方沟通,动不动就是大声吼叫,亦或者是相互评论和指责,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沟通方式。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四个因素构成了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模式。
正是通过本书,才渐渐明白如何观察区分事实和评论?为什么总是说出言不由衷的话?像一把刀插入对方心里,因为那是“异化的沟通方式”,分别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关于道德评判: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我们生活中常有这样的评论:如果有人开车横冲直撞到我前面,那他就是混蛋。
如何区分感受和想法?是感受而不是想法。很多人会在岁月的消磨中,身体感知渐渐麻木了,需要唤醒。“我是个没用的人”是想法,“我很沮丧”这是感受。
如果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我们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家长也许会和孩子说:你的成绩不好让爸妈伤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们快乐或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看到父母的痛苦,孩子可能会感到内疚,并因此调整行为来迎合他们,这种调整似乎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出自对学习的热爱。
书中说要找到感受的根源即需要: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然后请求帮助,还提到了如何全身心倾听,那么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这为他人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通过倾听,将意识和他人的人性及彼此的共通之处,这会使得自我表达变得容易些。
我突然意识到,我对家人所说的话,是否极其深刻地反映了这几个点,我回到家里问我的爱人,她提及其中的需求时,我换了个方式,认真倾听她内心的需求,一一验证了书中的观点。我非常感性地拥抱了一下我的家人,默默在心里笑着,是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更爱这个家,以及更好地于别人沟通。
是啊,借助具体的描述提出清晰要求,清楚地告诉对方,希望他们做什么,必要时请求他人反馈!“非暴力沟通”带来一种新的视角,传递全新的生活理念和方式。当我们把“不得不”换成“我选择”,诗和远方就在眼前。
我特别感受到了,书中提及的爱自己的那部分,出于对生命纯洁的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羞愧、职责、或义务来选择生活,是爱惜自己。通过运用非暴力的沟通,我也不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 了解对方的需要,这样,我的内心也逐渐变得更加平和。
最后,我想把我奉行总结的一句话送给大家: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表达,爱的语言。
还有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说过的一句: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