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讀書筆記
【F阅读】082-非暴力沟通

【F阅读】082-非暴力沟通

作者: 经营你的人生 | 来源:发表于2019-05-12 05:34 被阅读11次

书名:非暴力沟通

【F阅读】082-非暴力沟通

一、什么是非暴力沟通——爱的语言

非暴力沟通(NVC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也被称作“爱的语言”,是借用圣雄甘地所指暴力消退后自然的爱—即“非暴力”。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后来,作者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不再条件反射一般粗暴地对待他人和自己的感受和愿望,重塑我们对冲突的积极思维方式,打开爱和理解,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接,使得人们乐于互助。故称之为“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适用于各个层面的交流和各种环境,如家庭、学校、组织机构、谈判等。它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四者构成了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模式。

二、是什么蒙蔽了爱

那么暴力是从哪儿来的呢?就是因为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虽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最终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这称之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它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道德评判: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

进行比较: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我们生活中见过太多的比较,如果你真的想过上悲惨的生活,就去与他人比较吧。

回避责任: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是,人们总在说“不得不”和“你让我”。

强人所难: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藏着威胁,这意味着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

三、非暴力沟通的要素

1. 区分观察和评论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即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作者特别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

2. 体会和表达感受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感受。要善于体会和表达感受,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同时要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

3.  感受的根源--需要四、倾听的力量

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这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

①责备自己。

②指责他人。

③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④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其一,“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义务使他人快乐;

其二,“面目可憎”时期——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其三,“生活的主人”——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

与此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4. 请求帮助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帮助。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容易得到积极的回应呢?我们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

四、倾听的力量

1. 用全身心倾听

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倾听他人有助于对他人的理解和接纳。

2. 倾听时给予他人反馈

在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如果我们已经准确领会了他们的意思,我们的反馈将帮助他们意识到这一点。反之,他们也就有机会来纠正我们。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

3. 倾听能够预防潜在的暴力

五、培养对自己的爱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在我们的语言中,有一个词极易引起羞愧和内疚。我们经常使用它来打击自己。这个词就是“应该”,也就是“我应该早点知道”或“我不应该做那件事情”中的“应该”。如果我们自己”应该“怎么样,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也就封闭了自我。因为”应该“意味着我们别无选择。这使我们感到无奈和沮丧。同时,又心有不甘,不愿屈服。

六、愤怒与感激

1. 充分表达愤怒

2. 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3. 重获生活的热情

4. 表达感激

我们不是生而就是圣人,在生气时我们天然地就会埋怨、批评、指责、挖苦、嘲笑他人,有时候甚至将这个作为勇敢的标签,但你会发现如果这样,你就会把自己的生活给搞砸了。

但每个人如果都能够记住这个公式“我观察到……我感觉……是因为……我请求……”,自觉地在每个关键时刻都深吸一口气,然后套用这个公式,真诚地倾听、反馈,相信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境界豁然开朗,这个看起来似乎并非高大上的工具,如果你能坚持“学而时习之”,就能达到孟子所言:“人皆可以为尧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F阅读】082-非暴力沟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rqk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