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理论

作者: 锅巴GG | 来源:发表于2016-08-20 00:31 被阅读251次

作者:米尔顿·弗里德曼
读者:锅巴GG

没有看懂,只能选择性明白了一些道理。
大量的证明过程没有细看,摘要一些能消化的内容吧。

《价格理论》是作者微观经济学思想的全面体现,我国经济学界对他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即货币理论了解较多,而对他的价格理论所知甚少。弗里德曼始终认为,作为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应该掌握整体经济理论,即包括两个分支:价格理论和货币理论,他一直在这两方面努力探索,而且价格理论是他货币理论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想全面把握弗里德曼的经济思想,无疑要了解他的价格理论。

弗里德曼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的领袖,他一直遵循芝加哥学派的传统,主张经济自由主义,被称为反凯恩斯主义的先锋。因此,《价格理论》一书中芝加哥学派的特点十分鲜明,书中多处对其它经济学派提出质疑和批判。弗里德曼曾对译者这样介绍芝加哥学派与其它经济学派之间的区别,他说:“我相信芝加哥学派与其它经济学家之间的区别是非常不同的另一种东西。它更多地与对‘价格理论’的态度有关。芝加哥学派在方法上是马歇尔式的,是把经济理论看作用于分析具体问题的一部发动机;而瓦尔拉斯学派及其它学派则倾向于强调抽象理论本身的意义。”因此,本书的翻译出版有助于我们了解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学派——芝加哥学派的基本观点。在《价格理论》一书中,弗里德曼还引入一些货币理论,将宏观经济理论应用于微观经济分析,因此,该书具有新意。

导言

本书是论述价格理论的,其内容大部分讨论最终产品价格,其余部分讨论分配理论。本书重点讨论最终产品定价的理由是,分配理论是定价理论的一种特殊情况,其内容是生产要素的定价。因此,解释产品市场价格的原理,也同样是解释要素市场价格的原理。

  • 经济学是关于某个特定的社会如何处理它的经济问题的科学。

凡是要用不充足的手段去达到各种各样目标的时候,就存在着经济问题。如果手段是充足的,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有的只是天堂。如果手段是稀缺的,但目标是单一的,那么如何运用手段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解决它不涉及价值判断,而只涉及各种物质和技术关系的知识。

按照我们的定义,经济学并不包括全部的经济问题。它是社会科学,因此它主要注重那些其解决涉及不同个人之间的合作及相互影响的经济问题,只有当单个人的行为对其他人有一定的意义或影响其他人时,经济学才关心涉及单个人的问题。更进一步讲,它不涉及抽象的经济问题,只涉及一个特定社会如何解决它的经济问题。

  • 我们的经济学定义可以看作是对经济问题非常广义的定义和对应用问题具体性的相反愿望的一种折衷。
  • 经济学的这种定义如何使经济学与其它研究学科区分开来呢?

强调“不同”的目的,就引入了价值判断,从而把经济学与技术和自然科学区别开来,后者仅涉及单一目的和稀缺资源的关系。

  • 四个经济部门

现在回到我给定的经济学定义中对于“一个特定的社会”的强调上来,用以解决经济问题的制度组织上的不同,可通过分析我们自己的社会加以说明。人们可以认为我们的社会包括四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是一个概念上不同的组织:政府部门、家庭部门、非盈利部门以及市场部门。

  • 家庭部门
    在每个社会中,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苏联,全部资源中的大部分,可能在一半以上,都是用于家庭部门,在所有社会中,主要的资源是人的生产能力,或如其最终被称呼的人力资本,我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不是消耗在通过市场或根据政府机构的命令来组织的生产性活动上,而是消耗在家庭的各种活动中。

在家庭部门和市场部门之间存在许多相互的影响。重要的相互影响之一是因许多活动转入或转出居民户所引起。这种变动影响了作为衡量经济增长尺度的国民收入评估的可靠性,此外还有其他影响。

  • 政府部门
    在美国和大多数其它西方国家,政府部门显然正在迅速地扩大。由于相当一部分政府活动是通过市场或通过冲击市场实现的,故政府部门的扩张并未降低本书论述的价格理论的实际意义。其实,这种价格理论已被证明不仅与美国式“混合经济”中的政府部门有联系,而且也和苏联的被认为是完全的政府经济有联系。实际上,尽管这样一种经济在基本组织理论上是中央集权的,但所有这种经济都已经认识到必须广泛依靠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
  • 非盈利部门
    在美国,四个经济部门中,非盈利部门最小。它包括像大学、教堂、博物馆、非盈利医院等机构,还包括相互保险公司、互济储蓄银行、合伙杂货店。非盈利部门的特征是,这些机构的主管人行使权力不像通常的所有者的代理人或国家代表,倒像是一个机构(如大学或教堂)或自由结合团体的受托人(如保险公司的投保人)。当然,在许多情况下,成立非盈利机构是一种逃税的手段。无论如何,非盈利部门主要是通过市场从事活动的,至少在西方国家是如此。
  • 市场部门
    市场部门与所有其它的部门相交叉。市场部门的基本原则是,为组织资源的使用而进行买与卖。在“纯粹”的市场经济中,个人之间合作的实现,完全通过自愿的交换。它的最简单的形式似乎如同鲁宾逊·格鲁索斯的联合体,是一种由大量单个居民户组成的经济。

在一个现代社会,我们已经走得更远了。我们引入了企业,它作为个人之间的媒介,在发扬劳务提供者和产品出售者的双重作用中,我们还引入了货币,它促进了交换并避免了物物交换,从而使买与卖的行为分离成两部分。

引入企业和货币并不改变市场体系的基本原则,但使市场体系的理论复杂化了,这种复杂性是价格理论和货币理论的主要课题。

  • 经济学有时划分为两部分: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前者论述如何解决经济问题,后者论述应该如何解决经济问题。
例如,价格管制或租金管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实证经济学的问题。另一方面,这些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则是规范经济学的问题。本书单纯论述实证经济学。

  • 实证经济学主要划分为货币理论价格理论

货币理论论述一般价格水平,总产量和总就业的周期波动和其他波动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价格理论论述不同用途上的资源配置,一种产品与另一种产品的相对价格。划分这两个主要理论分支不是由先验的考虑而决定的,而是反映了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普遍认识——这种普遍认识至少经历了两个世纪——即认为,决定价格水平和经济活动水平的要素与决定相对价格和资源配置的要素有较大差别。当然,这两类要素也互相交叉,但在大多数问题上,这种交叉被视作是如此之小,以致于可以被忽略。

  • 已经形成的专业术语把货币理论称为宏观经济学,把价格理论称为微观经济学。

这种习惯用法是不恰当的,因为它导致了一个错误的印象,即货币理论关心大事,价格理论关心小事。
这两个理论分支都主要注重研究大事:如,货币理论研究“一般价格水平”;价格理论研究小麦或铜的“相对价格”。同样它们也研究小事以加深它们对大事的理解:如,货币理论研究单个货币持有者对现金余额的需求;价格理论研究单个居民户对面包或咖啡具的需求。

  • 价格作为路标,指示出哪里最需要资源价格还激励人们沿着这些路标前进。
    运用要素价格分配产品能使其它价格即产品价格发挥制定标准和组织生产的功能,这种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当一个集体主义国家试图更多地依赖市场机制时,由于要把价格的传递信息、组织生产的功能与产品的分配分割开,就引起了许多麻烦。
价格可做三类事情:传递信息;给资源使用者提供激励使其接受信息的引导;给资源所有者提供激励使其遵循这些信息。

需求理论

  • 需求的概念

在我们的分析中,需要被当作是既定的,或是作为事实。但是,我们应该承认,需要既可以是行为的起因,也可以是行为的结果(《马歇尔经济学理论》第三卷,第2章也持这种观点)。

  • 需要的相对性,即非恒常性,有许多重要的含义
  1. 它直接影响资源的配置,既然这种非恒常性意味着一种基本的需要是为了更多的需要,这些需要导致人们被雇佣去讲授音乐和美术欣赏,等等。
  2. 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它意味着全部需要的完全满足——一个实在富足的经济——是不可能的。存在于任何时点上的所有需要的满足将意味着出现一系列新的需要。

经济理论还是继续基本上把需要视为固定的。这主要是学科上分工的结果,经济学家很少谈论需要的形成,这是心理学家的领域。经济学家的任务是找出任何一组给定的需要所产生的后果。

在需求理论上一个基本的区分是,区分在需求表意义上的需求和在需求量意义上的需求。混淆这两种意义的需求是有害的,举例说:(1)“价格上升因而需求减少”。(2)“需求增加因而价格上升”。这两句话分开看是清楚的,如果认为需求一词在两句话中具有相同的意思,则这两种说法显然是矛盾的。当然,实际并不是如此,在(1)中需求指的是“需求量”,在(2)中需求指的是“需求表”。在下面的论述中,需求一词将仅用于指称需求表;需求量将用于指称某种特定的数量。

请考虑下列命题;“黄油价格的变动可能影响对人造黄油的需求,但它不影响对黄油需求,仅影响对黄油的需求量。”

  • 在需求曲线上“时间”起着三个不同的作用。
  1. 横轴衡量每单位时间的数量,例如,每月每年对鞋的需求。
  2. 需求曲线上的各点应该看成是一些瞬间的选择。这个需求曲线是这一瞬间的快照,并且呈现了在可供选择的各种价格上可能购买的最大数量。
  3. 需求曲线依赖于调整的时间长度。使用需求曲线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分析供给变化的影响。然后,任何供给变化的影响将依赖于在需求曲线上允许做出的对时间长度的调整。

供给的概念

如同分析需求一样,在分析供给时,区分供给表和供给量是必要的。供给表把同供给条件一致的价格一数量组合与那些不一致的组合分离开来。如同分析需求一样,在分析供给时,区分供给表供给量是必要的。供给表把同供给条件一致的价格一数量组合与那些不一致的组合分离开来。通常,供给表被定义为表示将引出的已知供给数量的最低价格。这个定义还包含了这样一种情况,即供给曲线是一条趋向下滑的负斜率曲线,关于这一点以后将看得更加清楚。对于许多问题来说,供给曲线本身并不太重要,它所限定的区域倒是较重要的。需求曲线一样,供给曲线涉及到三种不同意义时间的运用。在横轴测量每单位时间数量的意义上有时间;在供给曲线上的各点应解释为瞬间的选择的意义上有时间,最后,在描绘供给曲线时,允许有一个适应的时期的意义上也有时间。对最后一种时间的应用,使人们能够描绘出短期和长期的供给曲线。

  • 弹性概念
    需求弹性概念用于描述需求曲线的特性。用一般术语讲,即用于描述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价格变动时需求量“扩张”的范围。数量和价格的变化通常由百分数的变动测定,以便取得弹性的测度,这种测度是独立于表述价格和数量时所用的单位。更具体地讲,需求弹性是指需求数量上的百分数变化对价格百分数变化的比率,当“其他事物”已定和价格变动趋向于零时,这个价格百分数的变化对需求量变化负责。

在处理需求曲线时,运用弹性概念最重要的理由之一是,它提供了揭示总收益变动的最适合的方法。总收益的变动取决于两个因素:价格变动和数量变动。


不确定性的效用分析

只要经济学家们认真对待边际效用递减这一直觉概念,他们就不可能通过效用最大化理论简单扩展而对所观察到的、与涉及不确定性的选择有关的行为加以合理的说明。这一点可以直接通过下面的例子加以说明。设想一次赌博,每人都有50%的机会获得或失掉100美元。这一赌博的数学期望值为0。既然增添的100美元在效用上的所得小于失去100美元在效用上的损失。因此,如果货币边际效用被认为是递减的,则这一赌博的精神期望,也就是作为接受这一赌博的结果在效用上的预期变化,就小于0或为负值,接受这种赌博暗示着一次效用上的损失;因而,马歇尔和其他人得出结论认为赌博是“非理性的”。像赌博这样的活动被认为无法以效用最大化为根据来解释。然而,如果我们不考虑边际效用递减的假设,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像分析其他选择那样,利用相同的效用最大值假设来分析涉及到不确定性的选择。
一旦引入了不确定性,选择的目标就不再是由已知成份组成的一组货物,而是一组直相排斥的选择,每种选择都有某种特定的概率值。


可变比例定律及厂商成本曲线

  • 可变比例定律

我们可以把厂商看做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之间的媒介,在前者那里,厂商购买资源,在后者那里厂商出售产品。对厂商来说,它所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条件已经被这种产品的需求(或平均收益)曲线所概括。要素市场的供给条件则概括在该厂商的生产要素供给曲线之中。制约这个厂商的技术条件则由生产函数来概括,生产函数对各个厂商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已知数量来说,表示它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

这种生产函数被赋与的一个性质通常被称做“报酬递减定律”。这个术语与在固定和可变生产要素的条件下对这个所谓定律进行的解释密切相关。

  • 成本的定义

我们可以设想,定义生产各种产品的总成本等于所需资源在各种用途中所能获取的(收益的)最高总额。如此估计的总成本不必等于预计的总收益;因此,如此定义的事前总成本亦不必等于总收益。然而,事后我们怎样对不看作成本的支出进行分类呢?是否一部分收入给了某些能力异于生产要素拥有者的人了呢?

依我看最好的作法是将总成本定义为等于总收入-从而使他们能够成为复式记帐二边各自的总计。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成本,在纯理论上的主要区别是,取决于厂商做什么而不是如何做的那类成本(契约成本),和其它类成本或收入(非契约成本)之间的区别。前者代表生产要素成本,这些要素仅被看成可“租”给其它厂商使用的资源;后者代表对某种要素的支出,这种要素不管它是什么,它使得同样的资源集合因不同厂商的使用而有差异——我们可正式将那种生产要素命名为企业家能力,即承认,企业家能力这个术语是赋予我们对这类要素的忽视以一个名字,而不是想消除它。

显然,实际的非合同成本事前决不可知,因为它们要受到事故、失误等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进一步区分预期的和实际的非合同成本是十分重要的。预期的非合同成本是企业家能力的“租金”或“准租金”。它们应被看成是厂商决策的动力,因为厂商能够将它,而且只能将它极大化。预期的和实际的非合同成本之间的差额就是“利润”或“纯利润”——由不确定性引起的不能预期的余额。

不要求总成本等于总收入的总成本定义,一般来说,就要使总成本要么只等于合同成本,要么等于预期的合同与非合同成本,并将全部或部分对企业家能力的支付看成非成本支付,正如我在上述的讨论中所希望澄清的,这里的困难在于没有什么简单的制度或会计科目能与这些区分相对应。


派生需求

通常所说的最终产品的定价理论和生产要素的定价理论之间的区别是某种从早期经济学划分为“价值”和“分配”两部分的做法沿袭下来的东西。价值理论本身涉及的是最终产品的价格,而分配理论本身则涉及生产要素的价格,它主要是引导我们去理解总产品在主要社会阶层之间的划分(因此定名为“分配”)。一般均衡论将这两项研究一个可同时决定二组价格的定价问题的组成部分而结合到一起。同时,马歇尔强调作为“分析的发动机”的供给和需求,而不是强调所分析实际事物,从而澄清了下面这一点,即:同样的分析手段可用于最终产品定价和生产要素定价;在这两种情况下,问题都可以用供给和需求的词语来表述,而根本的问题是,究竟什么东西决定着这些曲线的形状。

终产品定价和生产要素定价之间的不同正在于此。最终产品的需求直接反映了同这些产品有关的“效用”,而生产要素的需求却是间接地反映这种效用,它是由最终产品的需求派生而来的。在生产要素需要量与产量具有刚性的、技术上的联系时,最终产品需求和要素需求之间的联系是最紧密的。所以,在对生产服务的需求进行一般性分析之前,我们会发现,先考虑一个由马歇尔在“连带需求理论”标题下讨论过的这种特殊情况是有益的。

由马歇尔提出的连带需求理论,在某种意义上,是正统经济学理解需求曲线缺乏弹性的条件最有用的工具。回忆一下马歇尔所强调的:倘若(1)已知产品在最终产品生产中更加重要;(2)最终产品的需求更加缺乏弹性;(3)所讨论的产品在总成本中占的比重更小;(4)其它协作生产的要素的供给更加缺乏弹性;则对一定数量的连带需求项目中的某一种产品的需求也就是更加缺乏弹性。

固定比例条件下的分配理论

连带需求分析表面上看起来,是用以说明两种生产要素中每一种的价格形成的,这两种生产要素必须按具有刚性的固定比例相结合以生产一种产品,但只有假设这两种要素每一种的供给曲线都是给定的时,才是如此。

边际生产力论和生产要素需求

“边际生产力论”有时被说成是“分配理论”。这种说法是令人误解的。边际生产力论不过是用来分析影响某种生产要素需求的困素的,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也依赖于供给条件。之所以产生这种谈论“关于分配的边际生产力论”的倾向,是由于在许多问题和文章中,把生产要素的供给看成是给定的数量、看成是完全没有弹性的非常有用。如果所讨论的问题是关于生产要素的市场和非市场应用时,这一点尤为适用。在这些情况中,有这样一种意义,即供给条件只决定要素的数量,而需求条件(如在“边际生产力”这一词组中所概括的)则决定要素的价格。但是注意,即使在这种情况中,供给的变化——即某种要素固定数量的变化——也将会改变要素的价格,除非需求是具有完全弹性的。所以在所有情况中,最好把边际生产力论,仅仅看作是生产要素的需求理论。一种完整的理论,既要有生产要素的需求理论也要有生产要素的供给理论。

大体上,边际生产力论是组织有关生产要素需求的各种思考
的一种方法。它有一些关键性的内容,但并不多。

生产要素的供给

  • 生产要素
    在需求方面,对要素分类的主要考虑是生产中的替换性。单个要素由若干个这样的单元组成,即它们被认为是在生产中完全可以被替换的东西;不同要素则由这样的单元组成,即它们不是完全可以被替代的。对有些问题来说,区分出许多不同的生产要素是值得的,而对于其他问题则很少需要加以区分。
    1. 劳动的整体供给
    2. 短期劳动供给
    3. 长期劳动供给

工资决定和失业

关于工资决定的分析与就业和失业总水平出现波动之间的关系如何,是介于价格理论和货币理论之间的一个难题。若各类工资是由供求相互作用所决定,那么,怎么会存在“非自愿”失业?工资为什么不发生变动以使劳动市场全部吸收。

  • 一种回答是经济学家们因为不能对一些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而采取的杂货箱式的说法:市场的各种不完全性,在此情况下,表现为“刚性”或“不易变动的”工资。错误

不同职业的工资

在一般地讨论劳动供给曲线时,我们毫无疑问地把各种不同劳动的工资率——即不同职业的相对工资考虑在内。这一工资结构本身是由对不同种类的劳动的相对供求状况决定的。我们之所以可以将这一问题暂时放在一边并能单独对它进行分析,是因为决定特定职业劳动供给曲线的主要力量虽然不能说完全独立于、但也是基本上独立于那些决定劳动总供给的力量的。

在任一特定时点,都将存在着不同职业的相对工资率(或平均收入)的某种结构。将这一结构视为是三种导致不同职业工资率之间差别的力量或现象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分析问题是有益的。

除工资率以外,影响从事不同职业的个人选择职业的吸引力因素,即使存在着完全竞争,劳动力转移不受成本影响,并且整个人口中每个成员的能力完全一样,不同职业的工资率也决不会相等。

对于供求变动的不完全调整。不同劳动的供求变动对工资的直接影响可以与其最终结果非常不同。在劳动市场上,要使这种最终结果能够感受到,即直接影响要产生可以导致新的均衡的反应,需要很长时间。

  • 所得税效应。

所得税的影响看来值得单独给予特别的注意:第一,因为所得税的重要性近年来大大增加;第二,因为对它们的作用存在着广泛的误解,而且普遍认为它们不能被“移动”;第三,因为它们被从弗里德曼
和库兹涅茨所明确讨论过的各种因素的清单上略去了。

收入的功能分配和个人分配之间的关系

从许多角度来看,人们对于所说的收入的个人分配,即在可识别的收入单位如个人、家庭或居民户之间的分配也很感兴趣。

  • 初次的和最终的个人分配
    收入单位之间的初次市场分配不仅由生产劳务的价格所决定,而且还由生产劳务资源的所有权在各收入单位之间的分配所决定:每个单位得到的数量等于它提供到市场上的生产劳务的单位数量乘以该种生产劳务每单位的价格。

  • 个人分配的含义
    在多次努力试图全面分析生产劳务价格的变化对收入的个人规模分配的影响之后,我自己的结论是,要令人信服地做到这一点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诸如某某一个数量会消除或增加收入的多样性或不平等性之类的说法应持保留态度。

    要完成收入的个人分配理论,有三个基本问题必须给予解决:(1)收入单位;(2)收入的定义;以及(3)测量收入所用的时间单位。在每个问题中的选择关键部在于分配的目的。是为了增进对劳动市场理解?还是对资本形成可利用资源的理解?或是对生产资源支配权上的差异的理解?抑或是对生活水平差异的理解?


利润

像利润一词那样具有如此多含义的经济学术语非常少见。利润一词的各种用法中的一个基本因素是其与不确定性的联系,无论这种联系多么模糊不清。就我们的研究目的而言,利润概念使用中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是指由生产服务供求决定的生产要素的收益,二是指由诸多随机因素决定的预期和实际收益之间的差额。虽然第一种用法已经是而且很可能还将继续是最常见的,但我们还是赞成第二种用法,不同意第一种用法。

在斯密、李嘉图等人的古典经济学著作中,利润概念是指三种要素收益中的任意一种:作为人力资本收益的“工资”;作为非人力、不可再生产资本(如“原始的不会消灭”的土地收益的“租金”以及作为非人力可再生产资本收益的存量利润”。时过境迁,现在这种用法已很少见。非劳动力,可再生资本的收益逐渐以利息和准租金来表示,而利润一词则被用来指管理的收益,特别指承担风险的收益。

一种很不同的用法来自垄断利润这一术语,垄断利润是指一种特别的租金,或者说是由价格决定的收益,它与地租不同,是来自于相应的生产要素因制度原因(如专利、许可证,以及诸如此类的制度因素)而产生的缺乏供给弹性,这一用法与不确定性的联系或许是最少的。而它被看作利润只是因为其也是企业家或剩余收入获得者的收益,在这种意义上,它与任何由于限制其他竞争者进入该行业并形成垄断而获得的好处是完全一样的。

在现代流行用法中,利润被当作一种簿记概念,用来指收益和契约成本之间的差额,例如,公司利润。其功能的发挥视不同的企业金融结构而定。凡是利润概念被用来指一种要素收入时,这种用法都是不确切、重复和易引起误解的。说它不确切是因为这样表述令人很难清楚地区分作为利润的要素收益和作为工资、资本收益、利息收益、股息收益等等不同的要素收益,说它重复是因为许多概念已能表述所有要素收益说它容易引起误解是因为利润概念有经济实体追求利润最大化之含义,而与其他要素收益有明显差异。我们认为经济实体是在寻求效用最大化,更确切地说是预期效用的最大化。经济实体试图使其占有要素的收益最大化是一种中间步骤。工人寻求其劳动收益的最大化,正如土地拥有者则力图使之拥有的资源得到最大的预期收益。因此,更确切地说,一种自由企业货币交换经济的基本原则是收益最大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

另一种办法是采取弗兰克·H.奈特在其经典著作《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中的用法,以表述预期收益和已实现收益间的差额,这种差额与风险有内在的联系,但是将它作为承担风险的结果,而不是对承担风险的报酬。

资本理论与利率

在抽象水平上,将经济体系看作这样一个体系是有益的,在这一体系中,生产资源(资本)存量生产出生产服务流量,而生产服务流量又被转变为最终消费服务流量,这种连续不断的流量问题也就是:生产服务在各种用途中的配置,生产服务在向消费服务转换中的结合,以及这些消费服务在该经济的最终消费者之间的分配——即弗兰克·奈特的经济问题所包含的5个子问题中的第1、2、3和第5个问题,这些也就是前面各章中所讨论的问题,它们可被看作主要是与不同服务流量的相对价格问题有关。
除流量问题外,还有奈特所说的第4个问题:“维持生计与发展的措施”,或生产资源存量、生产服务资源的管理问题,这就是资本理论的论题。

从最广义的角度来看,资本包括一切生产服务资源。资本主要分为三类:(1)物质的、非人力的资本,如建筑物、机器、存货、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2)人,包括他们的知识和技能;(3)货币存量。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的区别主要在于,资本市场上现存的制度和社会结构的不完善性,造成人力资本而不是非人力资本对经济压力和刺激有不同的反应。货币存量与其他两类资本的区别在于货币提供的生产服务并不充分依赖于已有的实物单位的数量,而主要是取决于存量的存在这一点。

  • 利率影响许许多多的决策行为,比如下列情况:
    1. 消费的时间模式。因为不同时间模式的收入流可以互换的条件取决于利率。
    2. 财产拥有形式。货币理论近期的研究工作引起人们注意的一个具体问题是:以货币形式还是以其他形式拥有财富。这个问题仅仅是边际原则的延伸,即拥有不同资源的比例应能使一切领域的边际收益相等。
    3. 生产的性质与结构。
    4. 社会产出的组合,即总产出中用于投资品的部分与用于消费品部分的组合比例。利率降低将使服务资源价格提高从而刺激服务资源的生产。
    5. 非人力财富与总社会财富之比以及为对付意外事件而做的储备的规模。在这里,由于我们将自己限定在相对价格理论范围内,因此,我们在这一水平上从利率可能产生的短期效益方面进行抽象。

思考题

  • 流量与存量的关系:从流量方面来表示存量的价格
  • 存量与流量的关系:用流量改变存量

想加入更多乐读创业社的活动,请访问网站→ http://ledu.club
或关注微信公众号选取:

乐读微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

  • 价格理论

    作者:米尔顿·弗里德曼读者:锅巴GG 《价格理论》是作者微观经济学思想的全面体现,我国经济学界对他的宏观经济学理论...

  • 均衡价格理论

    定义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也就是这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

  • 馒头包子价格理论

    我在前几年,每天只能吃得起2个馒头,一共1块钱。过年的时候,我又去了那个馒头店。拿出1块钱,说要2个。店里的妹子说...

  • 经济学本质

    2012-5-22 经济学本质 经济学归结为“价格理论”,“价格理论”归结为“需求定律”,因而经济学归结为需求定律...

  • 价格的形成(2)用边际效用理解二人交换

    价格的形成完全基于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先有交换,然后才能形成价格 在价格的形成(1)简单的供求曲线与均衡价格中提到的...

  • 价格至上--《道氏理论》

    证券市场里,我是一个技术分析忠实爱好者,是查尔斯.道、汉密尔顿、罗伯特.雷亚、威廉.江恩的信徒。 前天晚上和朋友出...

  • 从价格理论看房价

    最近阅读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专栏,对价格理论有了初步的掌握。一些文章中谈到时下的热点房价问题,我觉得买房卖房的问题可...

  • 关于价值的思考

    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所有人都知道的最经典的价格波动理论。每个产品、每个人、每个企业都有...

  • 7.9刘润五分钟商学院读书笔记

    四十一、价格战,什么时候最适合 刘润5分钟课堂《商业篇》渗透式定价 我最先学到营销理论就是4P理论,产品,价格,渠...

  • 《超精简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考点整理》目录

    需求与供给 均衡价格 需求价格弹性 消费者行为 消费者均衡 科斯企业理论 生产产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价格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qob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