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孩子
2.游戏的语言
“游戏是孩子的功课”——这是这本书的题目,也是开篇第一句话。其实看到这几个字我并不陌生。早在大学里、工作中,听了太多类似的话。比如“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是教育内容也是教育手段”、“游戏点亮快乐童年”……那么在我工作中看到的游戏是怎样的状态呢?比如在集中活动中为了增强趣味性,增强孩子参与度老师设计的游戏;在过渡环节为了规范常规更好的衔接下一环节老师组织的游戏;在区域活动中幼儿通过自主选择开展的游戏……而本书中所提到的幻想游戏,却经常被我们忽略。而通过一二章的阅读,我深切地感觉到幻想游戏对于孩子来说是那么的重要,对于老师来说这是我们不该忽略的游戏。因为我认为这是孩子自发的、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以孩子为主体的、是最常见的、是能发展他们各项能力的,是可以将其他游戏结合在一起的游戏。这样的游戏才是孩子的功课!
我在思考,在我的工作中,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我又可以怎样去做呢?
首先是观察、倾听和记录。观察他们的行为、倾听他们的声音,再将这些东西通过图片、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有了这个开始,我们才能更好地去了解他们靠近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个其实我一直都在做,但显然还不够深入。最开始我会被他们的童言稚语所吸引,有的故事很有趣,我便会记在心里与同事和家长分享;有的故事比较有有教育意义我会写在每月上交的随笔中;有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我会写在我的日志中。但是我发现,我在记录的时候太主观,先去给他们的行为下了定义,然后选我所需的东西去记录,而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
其次,仅仅是记录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务理解他们的行为意图,去感受他们的情感强度,把自己也当做一个小孩子,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去理解他们,然后才会去尊重他们、相信他们、支持他们!
最后,就是给他们提供空间和时间。幼儿园有一套时间表,哪个时间段集中活动哪个时间段户外活动都规定地严丝合缝,当然没有安排哪个时间段开展幻想游戏,但是你只要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氛围,他们就可能随时开展。比如最典型的就是区域活动,但是这里我要说的是过渡环节。有一次教研会,探讨如何让过渡环节有序化。老师们出了很多招,组织小技巧、各种小游戏,目的就是不能吵闹、不能消极等待。我觉得不能吵闹就是一种消极等待呀。孩子们在厕所的对话,吃完水果后的聊天这个时候是他们最放松的时候吧,就像是小学里的课间十分钟。我的过渡环节没有太多技巧和小游戏,把这段时间还给他们,听他们谈话,和他们聊天,观察他们自发的游戏这是让我们都很愉快的事。当然那天我并没有发言,但是我觉得这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2018.7.19)
3.夏洛与灰姑娘
4.第一级阶梯
“五岁的孩子玩幻想游戏会显得太大吗?对那些准备要上一年级的孩子,幻想游戏会太幼稚吗?”
看到这句话我不禁莞尔,因为我之前也有过类似的想法。那天我问瓶子,下学期大班还是这些孩子吗?瓶子点点头。其实我是在想,他们不是都要去读一年级了吗?再来参加这样的戏剧活动会不会幼稚呢?后来我想,参加戏剧活动应该不能以孩子的实际年龄来划分,应该是以参加戏剧活动的时间来划分。现在觉得自己的这个想法也很幼稚,那这样说来,戏剧活动的年限是多久?三年?六年?难道到了年限之后就应该中断游戏吗?那如果是没有年限,我们在后续的戏剧活动中应该怎样来设定目标,选择素材呢?《游戏是孩子的功课》那这里提到的“孩子”是否也有年龄的限制呢?
“孩子天生就擅长讲故事,他们创作一部文学作品就像我翻书一样容易。”
孩子天生擅长讲故事,因为他们喜欢幻想,他们有天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我觉得也需要后期的积累。生活经验的积累、故事的积累,就如班级中流行的《夏洛的网》、《灰姑娘》、《逃家小兔》等等,这样不断的吸收和积累他们才会有更多的“种子”,才会创造出一个更加丰富和有个性的花园。他们在这些故事中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点,或是友谊或是爱或是权利或仅仅只是好玩,但无论什么,他们用“幻想抚慰心中的焦虑,并重新调整步伐,走向正道”。
所以我想,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真的应该摒弃那种“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的问题和方式。孩子可能体会不到,也不感兴趣。让这些故事成为他们的种子。也让这些故事在他们心里留下的课题,可以在人生成长过程中对认知自我提供重要的线索。不要把所有问题的答案和中心思想直接告诉孩子,不要将所有谜底和盘托出。让他们去发觉自我的创造性,让他们成为创造故事的主人!
(2018.7.29)
【5】【6】【7】【8】读后感
厕所里诞生的作品
这四章写得很精彩,有很多的金句让我感触颇深,有很多的故事让我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玩幻想游戏的情景和感受。当看到这一句“幻想游戏将孩子推向诗意的高峰,使他们超越日常的水平,并且被认为是通往熟练读写的原始大道”和后面雅莉老师的故事后,我想把我的故事分享出来。
某天的半日活动,到了上厕所的时间,圆圆从厕所跑出来,像发现一个秘密一样对我说:“邓老师霄霄说你像一朵花!”她的表情和语气好像是在向我告发她的姐姐,也许她认为厕所怎能大声和小朋友说话,而且还在打趣老师。我听了笑了笑:“因为我很美吗?”(我做成了一朵花状)这时,霄霄走到我身边说:“邓老师我把你的名字连成了一首诗!”我很好奇:“真的吗?快读给我听!”霄霄:“邓老师像一朵花/每天早上来教我们/很幸苦”我听了很开心,花是她们小女生最喜欢的东西了,她能把我比喻成花应该是特别爱我,也是能感觉到我的幸苦了。听后我在那一群围观的小女生面前表扬了她,还鼓励她继续创作下去。
后来,她在美工区的活动中完成了后面的部分。我记得她开心地向我招手:“邓老师,你过来,我说,你帮我写下来。
邓老师像一朵花
每天早上来教我们
有时候给我们讲故事
有时候带我们做游戏
快乐的一天发生了
放学了
邓老师再见
我第一次被人写进诗里激动得差点哭出来,而她诗里面蕴含的情感和运用的技巧我都懂。
第一句,她用花的意象是因为她最爱花,而她也爱我,我帮她记录之后她问我,这是“花”字吗?然后在“花”字旁边画了一朵花和一个爱心。中间部分,她用“有时候……有时候……”,我想应该是我跟她们讲了《鳄鱼爱上长颈鹿》的故事吧,鳄鱼爱上长颈鹿后有时候冷得发抖,有时候热的发昏,她是记住了这个句式吗?末尾,她说“放学了,邓老师再见!”这一句我体会到的是霄霄乐观向上生活的态度,相聚好好相处用心享受,分离也能豁然说一声再见!当时还有两三个月毕业,我觉得霄霄已经做好了做一个小学生的准备。毕业那天,她一定会过来抱我对我说:“邓老师,我爱你!”也会微笑着挥挥手,对我说:“邓老师,再见!”
我把这首诗给全班小朋友分享,把这个故事也分享给了霄霄的妈妈,霄霄似乎迷上了创作。
有一天,圆圆又从厕所跑出来告状:“邓老师,霄霄说小老鼠把你衣服吃掉了!”我听得一头雾水,看见霄霄在厕所和小朋友们嬉戏:“小老鼠,吱吱叫/要把邓老师的衣服吃掉/邓老师吓得哇哇叫”似乎有一群假装扮演小老鼠的孩子,在假装的咬一个假装的邓老师。我笑了,霄霄这是又开始对押韵感兴趣了吗?现在看来,霄霄是在厕所和小朋友玩幻想游戏呢!而且还诞生了一个有趣又押韵的儿歌!
厕所里诞生的诗、儿歌和小游戏,给了我很多感动和惊喜。我想,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支持和鼓励,他们会诞生更多更丰富的故事和游戏!
(2018.8.5)
【9】【10】【11】【12】读后感
“别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知在某个时候,这句话开始火起来,传遍千家万户。也不知道是不是那个时候,家长们的焦虑开始燃烧起来,让这个社会像打了激素一样。
我记得我接小班,第一个主动和我来交流的家长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幼儿园教写字和算数吗?”小班,才三岁呀,家长首要担忧的居然是这个“学术问题”。我当然和气地去向她解释,家长也微笑着点头接受。可是后来我才明白,她的想法是,幼儿园不教,我花钱出去学呀。她的孩子到了大班已经学了很多东西了,英语,算数,语言等等,也经常因为要学这些东西,而会被提前接走。孩子在班上比其他孩子成熟一些,也会因为自己会的东西多而收到同伴崇拜的目光,她会和我分享一些在兴趣班上因为表现好而得到老师奖励的成就感。我想只要孩子喜欢就好,至少这些没有让她痛苦。可是直到那次,她刚选了区域,妈妈就要接她去学英语。看到现在门口的妈妈,她情绪突然失控,用手狠狠地敲打桌子,大声喊到:“你走!你走!”通过安抚交流,我知道她想完成她的活动区,瞬间好心痛这个孩子!
当孩子的童年缺少了游戏和交流,取而代之的是“学术作业”“学术课程”,他真的就赢在了起跑线上吗?我想或许他们连跑向终点的体力都没有了。作为一个家长难道最关心的是孩子在人生的赛程中是否取得成功吗?人生不该是一段旅程吗?每个阶段都应该有每个阶段独特的风景呀!
幼儿园是一个神圣的地方,这里有故事有游戏,有鸟语有花香,我们老师会和孩子一起呆在这块领土,绝不侵犯小学的领域。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他的神圣性,请家长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切莫侵犯了他们的领域!
我想我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同事和家长。我希望孩子们能有更多幻想游戏的时间,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认真倾听他们的游戏,我希望我们能一起守护他们这块神圣的领域,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2018.8.12
【13】【14】【15】【16】读后感
1.佩利老师对西蒙的观察倾听和互动让人感动。孩子们对西蒙的理解和接纳让人欣慰。所谓的特殊的自闭症儿童,在孩子和老师眼里西蒙只是一个特别的孩子。他们懂得西蒙所扮演的故事,他们不忍心打扰西蒙,他们不会因为西蒙打乱他们的活动而生气,他们还会为西蒙安排角色,他们会在老师的引领下和西蒙自然地合作游戏……我想这就是幻想游戏的魅力,看似是西蒙在接受“游戏疗法”,从开始沉浸在自己的活动中,到后来可以和老师小朋友合作。其实其他孩子和老师又何尝不是在接受“游戏疗法”呢。孩子们习得了理解、合作和友善,老师在学习如何“懂孩子”。
2.因为拼图不见了,大家都很忧虑,哈里的淡定和机智令人惊讶。“有一块拼图,它孤孤单单”,开口的第一句话定下了故事的基调,将丢失拼图的忧虑放进了故事。故事中寻找拼图的过程让我想起了,失落的一角和大圆满的故事。“一块,一块,又一块,还有假装的一块”,哈里的语言是如此的美妙有趣,吸引了周围的小朋友,他们的拼图故事一样精彩而且各具特色。他们的故事也像一块块拼图一样,拼成了有关于“拼图”为主题的系列故事。故事主题来自于每一个孩子,他们一路跟随问题发展足迹,同时获得聚焦于一点的多角度思考习惯,这种学习方式和我们现在设计的主题课程很像,而主题的深刻程度却高于很多我们设计的活动,因为这是他们需要的,是他们感兴趣的,也是富有哲理的。
(2018.8.19)
1.抢积木
我们放有积木的区叫做建构区,这是特别受男孩子欢迎的区域,也是告状最频繁的区域。每天总是会传来“老师他抢了我的积木”“老师他一个人用好多积木不给我们分享”“老师他把我搭的城堡弄倒了”……有时候我会请孩子们自己解决,有时候我会告诫被告状的孩子,请他注意自己的行为,屡教不改的最后还会收到惩罚,就如书中说到的“思过椅”一样的作用。
佩利老师做法令我惭愧,因为我只是一味地说教,孩子可能当时迫于我的权威假装屈服,都是之后又开始了他们的行为,所以每天几乎都会有人来告相同的状。而且,对于我来说,也没有认真去了解为什么孩子会做这样的行为,他们是不是在假装什么角色,假装做了什么事呢?幼儿的职业就是“假装”,作为老师要用“假装”去读懂孩子,用“假装”去引导孩子,用“假装”去反思自己。
2.抢椅子
第一次引进这个游戏是一个体育老师带来的。之前我拒绝带孩子玩,第一因为我觉得游戏玩法和规则太多,怕他们听不懂;第二,孩子玩这种追逐游戏,还涉及到“抢”,这样应该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吧。但是当孩子们第一次玩得时候,还是很开心,特别是听着音乐想起来,大家围着凳子跑的时候,别提有多快乐了。每当音乐停下来,总会有一个孩子没有椅子,然后无助地左看看后看看,直到老师告诉他,你没有抢到椅子,你被淘汰了,他会非常失落地走开。当时我对这些都无以为然,因为我只看到了他们在旋转奔跑时快乐的笑脸。直到后面,他们不再尽情跟随音乐奔跑,而是眼睛一直盯着凳子,有一次一个男孩子因为没有抢到椅子被淘汰而崩溃大哭!我暂停了游戏,去安慰他,没关系这只是游戏,下次加油!等他情绪稳定下来,我居然还用成人的思维去教导他,这是游戏规则,我们都要遵守。
现在想想自己是不是太残酷了!这不就是“成人版的魔幻思维”吗,企图将我们的思维我们的规则强加给孩子,企图把小孩子变成不像小孩的动物。或许,对于他们来说游戏就是好玩就是快乐,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限制和残酷的规则;或许对于他们来说,抢椅子最好玩的地方就是跟随音乐和小朋友一起奔跑要耍,为什么每次都必须要有一个人离开。既然之前我已经认识到玩法和规则复杂,我是不是可以把游戏抛出去,让孩子自由要耍,让他们去创建属于他们的游戏;既然已经有孩子在游戏中崩溃大哭,我是不是应该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多给予他们充满善意的认可,认可他们的感知和逻辑。
对不起,我的孩子们!
2018.8.2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