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开始肆无忌惮了。
有些怕这样的阳光,于是,躲在家里,看书。
——若问老师应该带给徒弟或学生的东西是什么,我认为是感动和熟习。这两个支撑人生之路走得顺遂的重要力量。……有些科目,在初学的阶段会觉得很痛苦,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会如倒吃甘蔗一般,愈学愈有心得,最后甚至会喜欢上它!
这里谈到的感动,并不是语文意义上的感动,指的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一种认同,一种惊讶,一种亢奋的心里。可是,平日里我很少关注学生在学会一个新的知识点的时候,他的心里想法。如果能抓住一瞬间的激动,一刹那的继续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大谈而特谈,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的让学生尝试到学知识的“快感”,学生是很乐意参与学习活动的。与学生擦出火花,这样的教学才会有效果。这束“火花”擦得是否适当,是否精彩,与老师有很大的关系。回想自己的课堂,每次有学生能懂我意或有新的思路的时候,那是我最舒心的时候,这样的“火花”越多越好,会照亮我们学习的前程。
——凡是一流的人才,对于谁做什么、为了什么目的、因为怎样的缘故这么做,理由都是清清楚楚的!基于头脑里的目标意识,明白地赋予自我行为一个正当的理由,且不致混淆事情的优先级,那就算是一种才能。
自己肯定不是一流的人才,但是很渴望和一流的人才打交道。尤其是探讨学术问题的时候,对方的观点总是能给你一种耳目一新、的确如此的感觉,那更是畅快。相反,如果越谈越不对劲,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就会心里打退堂鼓。有些哲学的意味,我是谁,我从何来,将归向何处,我的举手投足有何含义,都思考得很透彻,然后道出来的时候思路清晰,逻辑分明,这样的人才是谁都喜欢的,这样的才能也是谁都想具备的。
——教学或指导时,还有一点很重要,那便是一开始先把大致的内容解释一次,然后说:“你先试着从头到尾做一遍,看看自己可以从中领悟到什么。”每个人刚开始学习新事物时,对什么样的东西适合自己,大多懵懵懂懂。……建立自己的专长、累积自信、不断自我超越,即使是步入社会,这样的学习方法仍是不二法门。
斋藤孝的话应该是从宏观上来讲的。而我,却从微观上来理解,比如近段时间我们在培养学生读题的方面,首先是自己读一遍,或者两遍,然后说出自己对题目的理解,或者不懂的地方,是词语不懂还是句子不懂,还是对题目的要求不懂,都大胆的提出来,解释的人我也会找其他的孩子。老师尽可能的少说,让孩子们用他们的语言来阐述题目的意思,这个过程也是很有意思的,这样可以避免一些孩子不读题就开始做,或者对文字叙述多的题目望而生畏,化解这些困难,把学生从懵懵懂懂带到明明白白。当然,斋藤孝所阐释的是一门技能,让老师尤其是小学老师每天都反思自己的做法是否是在培养学生通行于社会的一种能力。这一点,考量得不是很多。
——假设学生在算术方面屡次犯同样的错误,他的问题将不仅仅是会不会算术,而是当他预备做某件事的时候,容易发生头脑不灵光的情形。就好比有人当了服务生,却忘记客人点什么菜,道理是一样的。总之,他就是会忘记重要的事情,因此,老师有必要针对他健忘的毛病进行训练。
——我们的社会若允许“迟到没关系”、“不小心犯错也没关系”,或许学校就不用将学生“盯”得那么紧了,如此一来,学校也可以是学生心目中的快乐天堂。问题是,现实中的社会并非如此,近年来甚至有竞争愈来愈激烈的趋势。相对于社会对新人的要求日益严苛,我们的教育却是反其道而行,推行“快乐学习教育”,目的在于希望下一代“不要只会念书,可以在悠然自得的环境下充分发展自己的性格”。于是,学校与社会双方在认知上的距离也日渐扩大。明确地告诉学生想要在社会上赢得“信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正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这两段话,我放在一起来思考。第一段话,对我的影响很大。因为现阶段就在为某些人的计算老要出错而纠结,严重的会和家长沟通,会有些好转,但是隔一段时间会发现,问题还是出在这些人身上。没有去细细思考背后的问题,是健忘或者根本就没有理解透彻的缘故。读第二段话,说实在,不知怎么表态。作者将学校和社会放在同一战线上,对于犯错这一点的处理方式,就和我们倡导的“出错是孩子的权力”有些相悖。我在想,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到底是什么?传道授业解惑的时代已经远去,或许,让学生养成一种严谨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尽量少出错或不犯错,才能更适应现在这个社会。只是,我们老师在对待学生的错误的态度上,是坚决抵制呢还是和风细雨般的抚慰呢还是任他行呢?答案已经不言而喻了。
在这个暖阳的午后,又经历一次洗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