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悲剧英雄高敬亭将军

悲剧英雄高敬亭将军

作者: 三省三人行 | 来源:发表于2018-09-20 23:20 被阅读38次

            高敬亭将军,河南新县人,是鄂豫皖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是红二十八军的创建者。1939年6月被军长叶挺根据国共双方指示枪毙于合肥青龙场。高敬亭将军是我党我军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也是一位悲剧英雄。他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创造了无数英勇奇迹,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令人扼腕叹息的悲怆往事!

                      一、大别山上红旗飘

            1934年十一月,鄂豫皖根据地最后一支红军主力--红二十五军奉命西撤。此时,任省委常委,皖西道委书记的高敬亭奉命留守,重组大别山红军,开展保卫苏区的斗争。当时,在大别山区的国民党军队有十万之众,

            敌人仗着人多势众,武器精良,将大别山区划为四个‘驻剿区’,在‘驻剿区’内实行‘清剿’、‘追剿’,大有将红军赶尽杀绝之势,整个大别山区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面对穷凶极恶,四面扑来的敌人,三十岁不到的高敬亭将军临危受命,迅速将分散于皖西和鄂东的部分红军,地方游击队组织起来,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十八军,下辖八十二师和手枪团,全军共1100多人。就是这支刚组建的队伍,犹如一股红色激流,接连在潜山,霍邱出击,把安徽省主席,‘剿共’总指挥刘镇华,冲得晕头转向。就是这支刚组建的队伍,犹如一把利剑,把刘镇华的看家精锐独五旅斩落马下,独五旅六一二团,六一五团团长被击毙,旅长郑廷珍负伤。从此,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独五旅彻底在大别山区消失,连哭都找不到坟头。

            红二十八军经过与刘镇华的对阵,这支新生的武装力量逐渐成熟,不断壮大。刘镇华‘围剿’不力,蒋介石走马换将,又任命二十五路军总指挥粱冠英为‘剿共’总指挥。高敬亭指挥二十八军分散行动,或聚或散,声东击西,一会儿山里,一会儿山外,让敌人疲于应付;运用伪装战术,深入敌后,时而白军,时而红军,把个‘剿总’总指挥粱冠英搞得晕头转向。不久,粱冠英就因‘剿匪’不力被撤职,蒋介石换上了自己的得意爱将卫立煌就任大别山‘剿共’总指挥。

          卫立煌踌躇满志,放言要‘肃清匪患’,保四方安宁,但等待他的依然是失败。高敬亭在分析了卫立煌的‘’剿抚兼施‘’,‘军政并用’,‘碉堡政策’后,针锋相对,也制定了三条政策。深入敌后游击;缩小自已目标,以营,以连为活动单位;建设地方便衣队,对付敌人的地方武装,为红军提供情报。经过几个月的较量,红军犹如一股股旋风,来无影,去无踪,在大别山区,在广大农村纵横弛骋。而卫立煌的‘军政兼施’却难以奏效,只能谎报战果,今天的战报上说击毙了高敬亭、林维先,第二天,卫立煌所属102师便被高敬亭所部痛击,一个营被包了饺子。气得卫立煌大发雷霆,宣布用十万大洋,悬赏高敬亭、林维先的人头。

            这就是红军时期,在大别山区坚持三年艰苦卓绝游击战争的高敬亭将军和红二十八军。三年里,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浴血奋战,战果辉煌。红二十八军自成立之日起,有过挫折,有过损失和伤亡,但始终保持着二千人左右的主力部队,与十几万敌人搏斗,红二十八军这面红旗始终屹立在大别山上,成为根据地人民心中的依托和期盼。毛主席曾给高敬亭将军和红二十八军高度评价:‘高敬亭同志在大别山,以那样少的部队,吸引国民党17万正规部队,支援了主力红军长征,是作出重大贡献的’。

                      (二)  东进抗日

          1937,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年份,但却永载着非凡的历史。这一年的七月七日,东邻日本,在已占了老大哥的一亩三分地情况下,仍然不满足,野心日益膨胀,竟想着要鲸吞中国,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打架多年的兄弟意识到再不联合起来,日本这个恶邻会瞪鼻子上脸,不仅要掀翻吃饭的桌椅,还要损毁祖宗的祠堂,凌虐自己的子女。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国共两党联合起来,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日,共御外侮!

          1937年10月12日,散落于江南八省,经过三年艰苦游击战争洗礼的红军健儿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接受改编,成立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为副军长,下辖四个支队。鄂豫皖根据地的红二十八军改编为四支队,高敬亭为司令员,戴季英为副司令员,人员3100人。

            3100人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任一支队司令员的陈毅麾下共2300余人,任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帐下也不过1800余人,也就是说,高敬亭的四支队是新四军的绝对主力。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吧!高敬亭有意无意中说新四军是吃‘四支队的饭’,高敬亭在三年游击战争中功劳不比陈毅小,但在新四军中他的位置比陈毅低了那么一点(陈毅虽是一支队司令,但同时也是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仅次于项英),高敬亭心中多少有一些情绪。但高敬亭可能不明白,他有三年多时间与党和中央失去联系,又与原鄂豫皖张国焘同出一源,是鄂豫皖苏区主要领导人,中共中央对他仍处于了解考察阶段。这些也许为他后来的悲剧命运埋下伏笔。

          敌情急似火,壮士带剑行。

          1938年3月,高敬亭率四支队渡江北上,开赴皖中,展开于舒城,桐城,庐江,无为一带,打响了反击日寇的第一枪。1938年5月12日,高敬亭率四支队在蒋家河口设伏。蒋家河距巢县不到五十公里,自西向东流入裕溪河,河口水流平缓,水面宽阔。岸边杂草丛生,芦苇茂密,是个设伏歼敌,埋葬日寇的天然坟场。当日,日军巢县守备队乘船到蒋家河一带抢粮,当日军抵达蒋家河口,准备下船登岸的时候,四支队第九团凭借河岸堤坝居高临下的地势,以突然、密急火力给日本巢县守备队以迎头痛击。刹那间,河两岸喊杀声震天,长,短枪一齐开火,一束束手榴弹在船舱中爆炸,日军措手不及,被打的鬼哭狼嚎。经过二十多分钟的激战,击毙日军二十余人,而新四军无一伤亡。

            蒋家河口战斗是新四军打响反击日寇的第一枪,揭开华中抗日敌后游击战的序幕,比苏南粟裕指挥的韦岗战斗还早一个月。蒋家河口战斗胜利后,蒋介石曾致电称‘出奇挫敌,殊堪嘉慰’。

            三个月后,四支队又在安庆至桐城的棋盘岭设伏,击毙日军70余人,击毁汽车50多辆,而四支队战士仅伤亡各一人。

          粗略统计,从高敬亭东进下山到1939年6月罹难,在这一年又四个月时间里,高敬亭率领四支队出击皖中、皖东,同日伪军战斗90余场,与敌千人集团作战四次,毙,伤敌2300余人,其中日军1700多人,消灭反动武装和土匪3700多人,缴获长短枪1400多枝,击毁汽车156辆,给日军,伪军以沉重打击。皖中一带,日伪军谈高色变,人民群众把高敬亭的四支队当作自已的主心骨和当家人,给人民群众以极大鼓舞和抗战信心。

          大别山上红旗飘,

          蒋家河口胆气豪,

          群山峻岭擒顽敌,

          皖中大地斩倭鳌‘’

                              3、英雄悲歌

          从1938年三月四支队渡江北上开始,高敬亭将军率部依托大别山根据地,驰骋皖中大地。1938年十一月,中共中央制定新四军向东发展的战略方针,指挥部命令高敬亭执行中央‘’东进‘’战略,率部向合肥,全椒,定远东进,建立根据地。但高敬亭对中央的‘东进’战略怀疑、犹豫。对上级命令有抵触情绪,不听指挥,按兵不动,徘徊不前。1939年3月,经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说服劝导,高敬亭率部勉强由舒城推进至合肥,但不久又以生病为由返回。五月份,在叶挺的严令下,四支队继续东进,但在部队进军途中,高敬亭又背着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命令四支队下辖的七团,九团停止东进。而就在这个时候,七团团长杨克志,副团长曹玉福叛逃,公开登报投靠桂系军队。杨克志,曹玉福是高敬亭的秘书和警卫员,在部队改编时得到高敬亭重用,被任命为主力团第七团的团长和副团长。

            杨,曹叛逃后,项英立即来电,要叶挺在部队中开展‘’反杨、曹斗争‘’。在‘肃反天才’戴季英的鼓捣下,‘’反杨、曹斗争‘’很快转了风向,变成了反高敬亭斗争。随即,高敬亭被逮捕关押,严刑拷打,安上了‘反革命、反党、破坏抗日,预谋叛逃’等七项罪名。这个时侯,他的战友,他的领导,没有一个站出来为他说句公道话,高敬亭将军的内心无限悲凉,百感交集。他的眼前不由得浮现出那些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他也曾用残酷手段进行‘’肃反‘’,无情的子弹也射向过自己同志;他居功自傲,不听指挥,家长作风,有拥兵自重的嫌疑;他一次次违背中央的战略方针,怀疑抵制上级命令。

            而这时,远在重庆的蒋介石收到项英,叶挺发来的要枪决高敬亭的电报。蒋介石喜出望外,当年卫立煌要花十万大洋买高的人头而不得,今天竟然送上门来。蒋介石心里乐开了花,但还是装模作样地在电报上批示‘所请将高敬亭处以枪决,照准’。而此时,项英,叶挺发往延安的同样内容的电报还没有回音。

            1939年6月24日,叶挺根据蒋介石的回电,对高敬亭执行枪决。早八点,在肥东县青龙场,高敬亭将军在十几名荷枪实弹卫士班战士的护送下,走向被杂草掩盖的一块巨石上,他眼望东方,朝阳火红,昔日的战友们,捐躯的先烈们扛着红旗,举着刀枪,在弥漫的硝烟中正大步向他走来。突然,身后响起一排枪声,高敬亭将军伟岸的身躯慢慢倒下。此时,太阳隐进了云层,惊起的鸟儿发出阵阵凄厉的叫声,硝烟渐渐散去,青龙场又复归平静。

            高敬亭将军,这位党的优秀儿女,没有死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枪下,没有死在九死一生的抗日战场上,敌人花十万大洋也买不到的人头,却被自己的同志夺去了年仅三十二岁的生命。

            高敬亭将军的悲剧既有复杂的历史政治原因,同时,也有他自身的性格原因。首先在政治上,高敬亭属四方面军旧部,当时,张国焘已叛逃武汉,并到处发信联络旧部反水,而此时高敬亭对中央派到四支队的政治干部郑位三,肖望东又进行排斥。多方面原因导致上级领导和延安对这位手握重兵的四方面军领导人不太信任,有所警惕和怀疑。其次,高敬亭自身问题多多,他排斥延安派来的政工干部,有搞独立王国之嫌;违抗军令,抵制东进,藐视上级,拥兵自重,这在战时是为任何军纪军法所不容;驭下不严,东进途中,发生‘杨、曹叛逃’事件。这一事件,直接成了高敬亭被杀的导火索;性格强势,与上级,同级关系紧张,导致在被批判时无一人为他说话。在当时复杂多变而又残酷的斗争形势下,杀高似乎成了多方共同的选择。

          1977年,解放军总政治部根据毛主席生前指示宣布对高敬亭将军给予平反,1980年四月,高敬亭将军遗骨在合肥烈士陵园举行隆重的安放仪式。

          英雄虽已逝,后人常缅怀。

          曾忆当年红旗飞,

          立马横刀映朝晖。

          双手斩落旧世界,

          孤胆照亮新乾坤。

    悲剧英雄高敬亭将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悲剧英雄高敬亭将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quo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