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新解》里仁篇二则

《论语新解》里仁篇二则

作者: 伊敏菡 | 来源:发表于2018-08-14 23:00 被阅读0次
    《论语新解》里仁篇二则
    《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原文】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

    先生说:“人能居于仁道,这是最美的了。若择身所处而不择于仁,哪算是知呢?”

    【理解】

    它的意思就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如果不选择有仁德的住处,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孟母三迁的故事与此很有些相似之处,都强调美好的外在环境、氛围对人成长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明白,外在环境对人各方面的影响极大,直接影响到人的整体素质、人生观、价值观、处世方式等等。举个简单的例子:出身书香门第的子弟,一般都是满腹经纶,温文儒雅,言行举止之间与胸无点墨之人虽不敢说有天壤之别,用泾渭分明来形容应该不为太过。因为自小就接受某种环境的浸润熏陶,不自觉间已经将其融为自身的一部分。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从这个意义出发,学校,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主阵地,应该十分重视良好校园氛围的创设。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择校”现象,很大一部分其实择的也就是学校的氛围。作为老师,作为教育的守望者和执行者,我们努力创造着琅琅的书声充满校园,创造着好学、礼让之风弥漫校园,希望我们的孩子成为谦谦君子,窈窕淑女,老师的责任重大。

    【原文】4.3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

    先生说:“只有仁者,能真心地喜好人,也能真心地厌恶人。”

    【理解】

    这是孔子告诉我们,唯有仁者能够“好人”,能够“恶人”。

    “好”是喜好,“恶”是厌恶,也就是能够明辨善恶。在《论语·公冶长篇》中,孔子答复子张说,“未知,焉得仁”。如果没有智慧,怎么能够成就仁德?“颜渊篇”中,孔子答复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真正的仁者,一定有智慧。这个智慧是从他的仁爱心、慈悲心中生出来的,因为仁者只想别人,把自己忘掉了,完全没有自私自利,这时候就有了智慧。换句话说,有自私自利,就把智慧障碍住了。那如何克制自己的自私自利呢?那就需要“仁”。

    仁者能克己复礼,就不会妄为好恶,好恶不是根据自己的私心来做标准,仁者没有自己了,能够一切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这是仁人,这个时候才能称为“能好人,能恶人”。

    身为老师,同样如此,不能藏有自己的私心去偏袒某个学生,而应该一视同仁,能够克制自己的私,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思考问题,静下心来走进他们的世界,牵起他们的手,听他们把话说完,能够对那些在学业上有困难的孩子有所理解,从心里上帮助孩子,用爱去教学,做孩子们心中的白月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新解》里仁篇二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qwb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