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乎最近出品了一个自制节目“荒野会谈”,很受年轻人的喜欢,其中有一期提出的一个话题叫“低欲望生活”。这似乎引起了很多年轻人的兴趣。是呀,现在年轻人是社会消费的主力部分,而消费这个行为本身也是人们寻找外化的一种方式,也是人们和社会相处的一种方案,每一个方式方案里,都包含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想象。这也是消费的魅力,欲望的开始。那么,什么是低欲望生活呢?
有的人说,低欲望生活就是对生活的任何方面都欲望不高,不想花钱,不想恋爱,不想社交,无欲无求,这更像是一种消极情绪。
有的解释为对生活没有过高的要求,不求房子多大,够住就行;不求车子多贵,能代步就行;不求穿戴名牌,温暖舒适就行,这更像是一种极简主义。
我更喜欢第二种解释,因为这更接近我的生活态度。
有些时候,消耗金钱而带来的满足感,确实不错,但内心真正的欢喜,并不是全部来自于富足且奢侈的生活,相比之下,做你认为值得的事,过你想要的生活,用你自己的人生态度行走于江湖,才是真正的快乐。
当我们没有能力给自己更好的生活的时候,那就努力;当我们有能力可以把一切变的更好时,那就修心。
其实怎样消费,只是我们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就像李雪琴说的,它不在于我能不能消费的起,在于我觉得它值不值。任何一种消费观念,都是我们对欲望的控制。而低欲望的生活更像是一种折中办法。毕竟,欲望跟喜欢不一样。欲望是可控又不可控的东西。
关于有钱没钱,有一个指标叫“恩格尔系数”。它是19世纪中期,德国的统计学,经济学家恩格尔提出的一个衡量一个家庭或国家富裕程度的主要校准之一。其主要内容大概就是,当一个家庭或者个人的收入越少,用于购买生存性食物的支出在家庭或个人的支出的比重就越大,反之就越小。也就是说,当人们在日常消费中,用于购买食物之类的必需品而花费的占比越大,恩格尔系数就越高,也就代表着你的经济水平越低,消费水平也就越低。
当然,这只是一个指标,只能说明一些现象,并不能完全代表我们的生活,怎样的消费观,还是取决于我们自己。是做用最少的钱,获取最高质量满足感的“酷抠族”,还是做想买就买,及时行乐的“月光族”,都是我们展现自己的消费观念,没有对错,只有适合。
虽然有些物质就是需要靠钱来得到满足,但当你超限拥有时,可能当下的自卑感得到了满足,但是消费能力已经到达了极限,人就会承受不住这种压力,变得喘不过气来,所以我们都要把消费稳定在自己能接受的范围之内。我们要分清虚假需求和真实需求,抛开早已被“消费文化操纵”的思想,活出一个轻松快乐真实的自我。
消费是生活,但不能定义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