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笔历史读书
荆轲刺秦真的那么值得歌颂吗

荆轲刺秦真的那么值得歌颂吗

作者: 南冠客思侵 | 来源:发表于2017-12-17 11:38 被阅读34次
    荆轲刺秦真的那么值得歌颂吗

            在没有学习过高中语文必修一中《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之前荆轲在我的印象中都是一个正面的英雄形象;在此之前我一直简单地认为刺秦的失败只是一次失手,尽管它没能改变结局,荆轲仍“虽败犹荣”,他的精神也因此在经历过千年的洗涤之后仍熠熠生辉。但在深入研究了《战国策》中的这段记载之后,彻底颠覆了我对荆轲刺秦这件事的看法。

          对于荆轲刺秦这件事情,众说纷坛。也许很多事情都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刺秦的失败并非偶然,它有其必然性。所有的成功或失败都不是单独一件事情可以觉决定的,而是有一个过程,在这件决定性事件发生之前就有了长期的铺垫和频繁的预示。我们不能因为荆轲身上存在某种精神,就不承认他是一个失败者。历史从不承认什么虽败犹荣,有的只是成王败寇。

          同样是孤身一人深入虎穴,为什么烛之武这样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可以出色完成“退秦师”这样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荆轲在做了一系列充分准备之后仍改变不了失败的命运;说到底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荆轲为了见秦王,提出了“诚能得樊将军之首”的过分请求,在遭到太子丹的拒绝之后,以一种近似于道德绑架的手段,使樊於期在听了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之后,怀着舍生取义的激动心情自刎。这样的情节发展让我始料未及而又无言以对。我只能替樊将军感到惋惜,把自己一雪前耻、替自己家族报仇的远大抱负寄托在荆轲这样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身上,实在不能说是一个理智的决定。

        在做刺秦准备的过程中 太子专门为荆轲打造了一把浸过毒药的“天下之利匕首”,“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可以想象,仅仅是为了验证匕首的性能,又牺牲了多少无辜的性命。正所谓曹松的《已亥岁二首·其一》中写道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何况牺牲了那么多人,功还未成。人们历来只知秦王暴政,可由此观之,太子丹及荆轲一伙也绝非仁义之士。

        在为荆轲饯行的时候,太子及其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大张旗鼓地又是唱歌又是击筑;相比于烛之武的“夜缒而出”,这么做确实容易打草惊蛇。如此大的动静都没有引起秦兵的注意,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剑术不精,仓促成行,助手不力,这些都为此次行动埋下了祸根荆轲设有能力阻挡历边的潮流。

          刺秦失败之际,荆轲把失败原因归于“乃欲以生劫之”,这样的话实在难以自圆其说。如果真的“欲生劫之”,为何还要在匕首上淬上毒药,“持匕首揕之”?前文已经强调过匕首的锋利程度和毒药的烈性,这真的只是用来挟持人而非至人于死地的吗?

          陶潜评价荆轲时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荆轲的“剑术疏”是剌秦行动失败的重要因素。我个人认为,荆轲只是喜好剑术,仅反只是喜好而已,他不是一名合格的刺客,他不明白成为一名刺客所需要的过人能力和精湛技术。“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荆轲留给我们的就只剩下情怀了吧。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吗?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才是真正的侠客风范,荆轲与李白笔下描写的侠客形象实再相差甚远。水深不语,人稳不言,荆轲还是做得太过张扬。

          有时我想,如果当时刺秦王的时候像刺杀林肯时那样安排有实力的专业刺客,行刺是否会成功?中国历史是否将改写?一个人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真的有那么大吗?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已给发生的情况就是唯一可能发生的情况。

          作家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的后记中写到:“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但终究改不掉。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荆轲身上存在的,是缺点还是弱点?但无论是缺点还是弱点,都是一个错误,一个致命的错误。没有能力,就不应选择承担。

          时至今日,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不过成为人们茶余饭后闲谈的话题,被后人评头论足。

          谁再乎谁主春秋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荆轲刺秦真的那么值得歌颂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qyy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