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感

作者: 落月阁阁主 | 来源:发表于2017-12-17 15:37 被阅读20次

          最近,“四成北大学生认为生活无意义”的新闻将“空心病”的说法推到了风口浪尖处。意义,这个词无论在哪一个时代,可以说是从人类文明发生的那一刻起,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尽头。”这出自一位北大学生之口。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想得到什么东西,不时地会感觉到恐惧——这种被定义为“空心病”的心理现象在很多大学生当中相当常见。“人生无意义”被定义为一种病,是否能得到公允,既可以让存在主义与虚无主义来做辩护,也应该能在日常反思中对此命题打个圆场。

          人生的意义竟然失灵了,这是一个大问题。表现在当今社会,在家庭,事业,学习,竞赛等方面,拼命地想要套上荣耀的光环,所以就滋生出了重重压力,于是人们负重前行,一路上身心疲惫,吃力不讨好,结果也不尽人意,希望的火焰被迎面而来的冷水浇灭,于是深感生活的恶意与无奈。

          正如《中国青年》杂志的一位读者说:“在异乡高房价的压力下,我感到很难追寻人生的意义。”许多网友用“鸭梨山打”来调侃这类现象,一笑而过之后你会发现,在幽默的背后,隐匿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而这些通常又能引起很大一部分人的共鸣。

          在联合国重新定义了“中年”的年龄界限之后,“中年危机”使得一部分90后们纷纷吐槽,“年纪和信念一样尴尬。”生活得如同淡出江湖的隐者,无欲无求。古有道家主张清静无为,超脱红尘,看淡一切世俗,就算是到了两重境界了。但是,在这竞争型的社会环境中,我不认为做一个清心寡欲的人有什么不对,但是年纪轻轻就闹着说要放下一切,清除杂念的行为在我看来似乎有逃避现实的意味。

          今年暑假之后,我孤身一人自遥远的南方北上来到北京求学。人生第一次到外地,心里怎么都有些膈应。无论是饮食习惯,地理环境还是天气物候都与南方有天壤之别。在内心深处,一直有种“外乡人”的孤独感。尤其是一个人时,对家乡的思念如同旷野荒草般疯长,怎么都抑制不住。再者,大学与中学学习生活迥异,闲暇时间多了,就让人觉得空虚,甚至有时候会发问:为什么会到这里来?我读了四年大学能干什么?可在沉思许久之后我依旧答不上来。想起心理课上讲的“空心病”,脑海中闪过这样一个念头:我不会是得了“空心病”了吧?此后我不时地会觉得焦虑,每天都刻意尝试从平淡得如同白面粉的生活中挖掘一点“有意义的事”,于是能得到一点安慰。但是人脑真的是个神奇的区域,上一刻还是阳光正好,下一刻想起了某些让人压抑的东西,脑子里每天都会发生不同想法楚河汉界相互争斗的激烈状况。但是有一天,我突然想起来之前与母亲的彻夜长谈,我记得当时自己说毕业后要挣大钱,带她去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虽然有些俗气,但这是我以前经常做的梦。这记忆好像极夜过后的第一个白昼,撕裂了黑暗的光芒是如此的动人。意识到了自己一直想要的生活,仿佛是在茫茫大海上看到了远处的瞭望塔,方向已经在前方了。

            生活在这个多元价值的社会,没有一个固定的“终极意义”,所以困惑感便毫无预兆地来了。对于人生是否一定要有“意义感”的问题,我给的答案是:还是要有的。至少,“乌托邦”比“空心”更能让人心灵得到慰藉。

          在自己有目标,有计划的情况下去追随人生意义应该是值得的,但是过度的追寻也许会成为一种自由的羁绊。无论将来生活会变得怎样面目全非,我也毫不犹豫地坚持下去。

            写下此文,即是表达自己对意义感的看法,也是想吐露一下缠绕自己多日的苦恼。谨以此文向那些我迷茫而不断寻寻觅觅的日子致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意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ray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