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是在独立基础上的自然产生,发展出来的一种公众成功。
是从利己到利他,是心态,意识层面的升华。从本心愿意贡献和创造,不为得到和求取的给予,是有内在自信和相信他人,相信万物自有法则,对生命感同身受的慈悲。这时不只是可看见第三种更有许多种选择。是因为自己本属于独立,这时已经放下了许多限制,拥有了自主和选择的自由,因自信而可以承担自己的人生责任,因信他,可以敞开心扉,便会有无限可能。以期不求中自发地走向了公众成功。
1、统合综效:
1)成长前:
在我的信念里有一个执着的地方,因为不自信,也不相信世界。
所以我期望:在我需要人的时候有人在,可以临危得到支持。
结果是:儿时的感受是经历了绝望和放弃,求而不得不要了。
因而产生信念:从此有一种对抗的能量陪伴自己独来独往,成为之后人生经历中的内化指引:凡事要靠自己。
没有人可以帮到你;
“不求人”成了我的自我约束信条;
所以自己所走的路是:我走什么样的路,过什么样的人生从来不会和人商量,自己做主做了很多重大决定。
在心里认同这个信念,在行为上就发展出单打独斗,顶多是和亲密关系的协作来完成生活的,生存的保障。
而内在对于被支持,渴望依然在。只是处于掩藏状态。用不要来要。靠拯救,付出来强调自己的价值,值得你们看见我,关注到我,爱我,呵护我。
而现实是人都是有自己的角度来衡量和看待他人和事,我自然是没有得到自己所期望的爱。
但实际是我真的得到了很多。
不去看自己所得,所以信念依旧会被验证,强化,固守着,受伤着。有了理由和论证不是自己的错,是这个世界错了。
事实是:
成长之后慢慢懂得如果一个人在自我的世界里,就会去验证不可得而只有靠自己的信念,继续单打独斗。造成的原因却是:
第一、情感绑架,站在高人一等的位置,与人沟通不是平等的,用放低自己来得到掌控权,用情感付出来要求对方回报。灌输式的告诉,我说你听,按我的想法来,你执行,这不是真正的沟通。没有真正的沟通便无法统合综效取得双赢,基于我先输你赢了,现在要喔赢你输了,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双赢,其实含有交换成分。没有真正的沟通信息也不是同步的,结果不是自己预期的自然是正常的了。
第二、是自己传递出去的信息是不能完全交托和信任,心口不一致,是表面的信任,因不信任就会干预,把控,导致的结果是最终打消了对方的积极性,对方感到不舒服,也就没有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第三、不接纳差异,自己的是标准。事实是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一件事,有着自己的价值观,以此做事,对方所用的心是他们能给出的实际分量,自己的标准又比较高,差异自然是存在的。
回观自己人生,我已经从各个方面得到了很多的支持,只是自己没有看到全貌。固执地、坚定地相信我的世界是我的标准,我要的支持是我的需求,是一种比较自我的表现。就如同被拴在木桩上的一头牛,只看见眼前的一小片,不抬头看这个宽广的天地和人,盲目自大地自我认同,在蒙昧无知之中生活着却以为已经知道了全世界。
由此,给人以伤害,是伤了人的心,在自己的世界里也无法领会人心的爱,而没有以心来体会这种爱是触动心灵的感动和支持。
这是在自我中的人生阶段。
成长后:
依然有在“我的”视角里,也开始产生有“我们的”视角,属于两者交替进行。
按照自己走过来的经验体会如下:
(1)走出伤痛前
在“我的”时候,是基于自我保护,自己内在不放松,不能相信自己,内心虚弱,靠外在的形式来取得他人的信任而为的,靠行为的结果来确定自己的价值,这时无法跳出“我的”视角,也就没有“我们的”立场。
(2)而在“我们的”视角时,是在身心都很稳定的状态时,或是临在很稳定,或是经历了一次大起大落的穿越伤痛之后真心臣服下来,自己内在处于很放松,开始相信自己,也开始相信世界,相信他人的内在扩容中,心是坦然的,允许的,敞开的。
简单一句话是:走出了伤痛,和伤痛有了距离,不再认同故事中的伤痛。即拴住自己的信念动摇了,能看见更多的事实真相,有了多种角度领会一件事和感受一个真实的人了。
这时没有被小我反弹和左右,是自动从内心产生的一种交托,自愿共赢,统合综效的。是一种接纳一切的生命状态中。
2)现阶段
尊重差异,由九型人格来看待世界非常清晰,虽然目前所学还不够,距离完全懂得透彻还差距很大,但就所知九种人格已经开始有了这部分的理解,从九种人格,又各有副型,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命状态,即健康层级的区分。这套理论会令我更客观地看待和自己相处的人和产生的事情,自己不会那么容易被卷入,即使偶尔被影响了,也会回看自己,我内在到底发生了什么?在觉知中了解我自己,而不去和对方纠缠事,因为我明白对方只是镜子来照见我自己的生命实况。
我来处理我的内在是根本,这便是我所体验到的对自己真实,诚实的面对己心,一面镜子可以如实反应外在和内在的关系,从而不做无谓的过度消耗。看清这份价值用于支持自己向内探索自己。
所以
现在更多的是在“我们的”思维中来领会事情和行为的进行。
是离开了伤痛之后,生活于此刻此处的自然现象。
即使发生触动自己的时刻,也会为此负责,来感受自己的心,伤痛,只是观察它,允许它自己运行和流过自己。
欣然接受它的出现,它的离开,它的瞬间变化,如同一个站在高处的,更大的你在看着乌云笼罩来又自如的散去了,自己会在体会之中看着内在慢慢地发生变化,再从里面脱颖而出一个新的自己来。
一些感受由湖底浮出来而不拒绝它们,怎么经历也不去干扰,让一切在当下来慢慢显示它们自己,说着它们的故事。
这个过程里依然是有别人的,和你互动的人,和自己有联系的事,基于慈悲之心做着善意的邀请,如果对方有回应自己也会回应,如果对方有自己的状态无回应也不强拉硬拽要当作问题去解决,我的体会是不再去要求和拯救,只是守住自己,该来的就去面对,该存在的没到时候就静静地在自己这里,什么结果也不去预测,这里已经是剥去了求别人认同自己是谁,自己要成为什么样子的自我保护模式。
是一种赤裸裸的静待花开花落的自己。
2、面对差异,你的态度在哪个层级?你能够把差异当成一个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吗?
于我来说这是一个渐变过程,由一点点,一次次的变化拓宽自己的心之后,来接纳人和人的差异,并愿意去感受对方的才能,愿意立足于自己沉下心以积极主动,认真的态度学习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让自己慢慢地成长为自己渴望成为的人,这时已经放下了竞争的意识,只是要通过自我实现来完成生命的实质转变,支持自己活出真实可信的人生。
以一种学习的,体会他人的心态来聆听。
对他人是尊重和理解,是合作和共赢,共建。自己是愿意敞开心分享自己的成长体验,也愿意聆听不同的声音,他人的体验感受,从中学习和领悟更多。赞赏他人的想法和感谢他人的贡献和分享。
看见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梦想,都有人性的弱点和不足,理解别人的真实和自己的真实。在此基础上才会有心态的平和和敞开,收到和支出,流动。
3、你能否综合运用“双赢思维”和“知彼解己”进行创造性的合作,积极寻找“1+1<2”的第三解决方案?
个人感受是“双赢思维”和“知彼解己”是一种实际状态,不需要用思维去指挥,自己本身会主动显示出的生命实态,而跳出思维模式也不是头脑能要求做到和持续做到的自然呈现。
如果落于自我意识中就会失去这种我们生命本身具备,本就拥有的能力。
觉知很重要,喊停更重要,喊停是由一个频道切换到另一个频道的关键点。
即由无觉知进入有觉知的分界线。
要选择怎样的取决于自己是否愿意负责自己的生命,即“我的心”属于谁?,是头脑还是当下?
由头脑来到当下可能不是容易的事,但决心很重要,选择很重要,慢慢的体会自己由着它慢慢的来临,体会着头脑的干预都有什么?体会它的放松,体会着当下慢慢地来临。
来到当下,第三解决方案会自己出现,是实际的看见自己的状态,对方的状态,事情的全貌,会产生很多的解决方案,不单是一种了。
这时心是允许的,接纳各种变化的,可以自由做出调整的,灵活的,不是控制和单一的,也不是以我为首,我要说了算的自我视角(独有的)。
接纳整体,共创当下,实现共赢,这时的心都是一种敞开和连接,彼此滋养的,创造即是一种“1+1>2”的实现,可以更新每个人的生命状态,是属于心的意识提升的积累过程。所产生的结果。
相信每个人都有可贡献的特长和天赋,是独有的,是珍贵的,并且彼此是平等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