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滨海邻山,沃野平原,物产富饶,历史久远,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自古勤劳好学,吃苦能干……由此孕育的地域文化底蕴丰富而厚重。保护好,发展好,传承好这笔宝贵财富,需要人们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图文、影像;勤劳、汗水;热爱、奉献……卜祥山用其所能,正在努力记录着寿光的过去与现在,传承着城乡的历史与文化……默默付出,不求回报,他甘愿做一位地域文化的守护者。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到了卜祥山。
记录:寿光的昨日与今天
1969年出生的卜祥山,于1985年参加工作,紧张的工厂劳动之余,有一些闲暇时间,不爱喝酒抽烟,极少打牌聊天的他,寻找着自己的爱好。起初,他从微薄的收入中,拿出几百元钱,买来一部自动相机,拍摄着身边那些美好的事物。花草树木、山水建筑,都成为了卜祥山拍摄的对象。但有限的个人精力财力,昂贵的耗材费用,让他不得不有所选择和侧重。渐渐地,他觉得那些花花草草、山山水水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在与一位资深媒体人交流中,让他认识到,那些古朴的村落、特色的建筑,更需要“关照”。“除了本身的魅力打动我外,还因为这些特色建筑不是每天都在那里,有时突然就消失了。”卜祥山说。自此,古树名木、特色建筑等就成为了他镜头里的常客。“从20世纪90年代,我开始拍摄古村落、老建筑。”卜祥山说,到目前为止,他拍摄过的村庄有300多个。另外,城区内的一些新老建筑,也是他拍摄的对象,目的就是记录一下寿光的昨日与今天,保留一份城乡的记忆。小标)保护:当地的古迹与民俗“在记录拍摄中,我切身感受到,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与改善,这是大家的共同期盼,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凡事有它的两面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卜祥山说,现在的村庄改造、撤村并点,在其推进过程中,有些老房子一并被拆除了。这样,那些特色建筑就消失了。还有,随着大型商超进入农村,集市、庙会规模逐渐缩小。打铁、扎纸花、做鸟笼等老手艺与民俗也逐渐变少,有的甚至消失不见了……“只要自己有空余时间,就向外跑。遇到哪个地方要赶庙会,我就去凑热闹。听说哪个村庄要改造,我提前跑去,猛拍几天。那些古院落、老房子、石碾子、老古槐,那些吆喝声、老手艺……只要自己感觉有价值,人家没意见,我就用相机拍,手机录,将其保留下来。回到家,再进行整理,分类保存。电脑中,网盘里,尽可能多保存几份。”东起稻田,西至化龙,南到纪台,北达羊口、营里,全市多地留下了卜祥山的足迹。只要有感兴趣的东西,古碑古树、村落遗址……卜祥山就会跑过去。到目前,他拍摄的主题已达600余个,积累的电子照片有数万件。
发现:忽视的物件与信息
东方庙会、胡营大集,常见卜祥山的身影。到目前,他到访过的集市与庙会有40多个。赶大集,逛庙会,走街串巷时,他还会采访一些乡间知名人士,收集到了大量历史文化信息,其中不少是被忽略,但又十分重要的内容。前些年,卜祥山在乡间采访时,发现一农户院门前有块石碑。他简要清理并拍照记录,发现是清代道光年间重修尧河永济桥碑。他认为碑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于是又赶到石碑存放处,找到石碑主人,劝告对方要保护好。他在纪台镇某村采访时,曾听人说村北曾有一座墓园,园内除石像生外,还有一些石碑。后来墓园被破坏,村内爱好文化的人,将一些石碑等物件埋藏在了附近,想以这种方式将其保护起了。“此墓可能是汉魏时期徐干的墓园。”卜祥山说,果真如此,那么有关“建安七子”之一徐干里籍的争论,就可画上句号了。
传承:寿光的历史与文化
“通过实地考察与深入学习,让我认识到,寿光竟有这么丰厚的文化底蕴。除了家喻户晓的贾思勰与《齐民要术》、徐干与《中论》,赵旺铺、边线王遗址与蛋壳陶等,还有许多人们较为陌生的文物与遗址。”卜祥山十分感慨地说。在纪台镇,他看到了古纪台;在博物馆,他看到纪国铜鼎……这些都是永远值得骄傲的资本,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寿光完全可以充分发掘古代纪国资源,繁荣发展寿光的历史文化。“说不定哪一天,条件成熟后,我的这些照片资料,甚至收集到的那些信息,会派上用场,为丰富发展寿光文化,做出一点贡献,这也成为我继续做好这些事情的动力。所以,现在只要用空,我便带上器材,外出采风,除不断增加资料信息外,我还制作成博客,发到网上,供大家学习利用。”如今,卜祥山注册开通了“新浪博客”“今日头条”等多个自媒体平台,用以传承展示寿光历史与文化。
寿光文化报记者吴晓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