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看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027)】
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陈列的谭嗣同写给妻子的信:
此信写于1898年7月,当时谭嗣同正准备觐见光绪帝。原文如下:
夫人如见:
在鄂连寄数信,嗣于六月十六日起程,本月初五到京,事之忙迫,迨不胜述。
朝廷毅然变法,国事大有可为。我因此益加奋勉,不欲自暇自逸。幸体气尚好,精神极健,一切可以放心。此后太忙,万难常写家信,请勿挂念。
寄上《女学报》及女学堂书各一包,此后如欲看《女学报》,可开出卖报之处,请唐次丞托人去买。唐若不能,可径托大兄设法在上海购买也,或函托秦生弟更好。我十七八可引见。此上,即颂坤安。
复生手草 七月十一日住浏阳会馆
信中所提的《女学报》,是中国所知的第一份女报,也完全由女性主编,以妇女读者为对象,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报,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中国思想已经有了积极进步。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长沙人,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发展民族工业,提倡废除科举制度,兴开工厂,修铁路,办学校。
他的思想体系中西多流派并存,强调兼收并蓄,并创作了《仁学》这一学术著作,此书包含科学、哲学、宗教等多种学识,独成一派。他早年就在家乡兴办事务学堂等先进学府,对于教育制度也有先进的意识,主办了声名远扬的《湘报》。
他与友人的思想得到了光绪帝的肯定,并不遗余力的支持他们变法。光绪帝甚至亲口说:“我有错误,你们可当面指正。”皇帝以身作则,他们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开拳脚。
保守党发动政变后,宣告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拒绝了别人劝他逃亡的劝告,反而说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1898年在菜市口英勇就义。年仅三十三岁,被人们称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朝廷毅然变法,国事大有可为
1898年农历7月初5,谭嗣同经历大半个月舟车劳顿终于到达北京,写下这封信后不久,谭嗣同就接到了光绪帝的召见。第二天,谭嗣同被赐四品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并接到光绪帝密谕:“命竭力赞襄新政,无得瞻顾,凡有奏本,皆经四卿阅览,凡有上谕,皆经四卿属草。”可见皇帝支持,变法大有可为!
此次变法中,维新派创立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鼓励私人开办学堂,废除八股,兴办西学,奖励科学与发明,推动国内教育和科技进步。
在军事方面,改用西洋军事训练;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筹设武备大学堂;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在社会上,将许多祠庙改为学堂,破除封建迷信。
在政治上,开放言路,普通百姓都可到专门机构反馈问题,这样能极大改善政治官员的腐败,撤销冗杂机构,简洁国家行政系统。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由于保守派势力太过强大,资本阶级维新力量太过弱小;国家大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帝基本没有实权;且缺乏正确理论指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变法操之过急,抱希望于没实权的光绪皇帝,甚至对于帝国主义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变法很快失败。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袁世凯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谭嗣同等人被抓获。
入狱后,谭公高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何等气魄,因为他知道,中国从不缺敢于斗争的人们,中国人民百姓势必前仆后继的投入到斗争当中去,虽然被杀害。他知道,他们的宝贵思想不会被扼杀,会影响一代代中国人,早晚一天,他们的理想会实现。
虽然变法失败,但此次变法作为中国一次资本主义改良运动具有积极意义,为以后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戊戌变法推动中国思想解放,变法理论深入人心,民主思想进一步转播,激起了新一轮像西方学习的热潮,对中国思想解放又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戊戌变法仅仅经历短短103天便落下帷幕,变法整体并不完全成熟,没有科学理论指导,但我依旧认为是一场对中国具有极大意义的变革,为之后思想转变,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都起到了重大影响。
谭嗣同那种宁以吾身、视死如归的精神不仅深刻揭露了清朝内部的腐败与千疮百孔,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供后人学习敬仰,余德泉提联:“壮矣,维新欲杀贼而未回天,终成国恨;快哉!喋血屹昆仑以昭肝胆,长醒吾民。”
这是对谭嗣同最好最贴切的评价,谭公也为后世中国人敢于面对强权压迫,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树立了榜样。
生于微末,灿于夏花,虽然一生短短三十三年,但他活出了有意义的生命。
司马迁说:“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的陨落,便重于泰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