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是近代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呼出的呐喊,说完这句话后他即在浏阳会馆被捕,四日后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向封建顽固势力做最后的反抗。他是英雄,后人也这样称他为英雄,但我更愿意称他为“流血者”,是他的“第一滴血”滴在了中国近代改革变法史的开端,滴在了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寻求自由的开端,他是流血者,宁以血荐轩辕来换取世人的关注与警醒,也拉开了近代最大的思想启蒙运动的序幕,让中国人慢慢开始认识并喊出“民权”二字。可惜他的献血换来的一切,他终究无法看到。
说到谭嗣同“近代流血变法第一人”就一定要提及他的性情与背景,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何他甘愿做改革牺牲者:谭嗣同从小饱读诗书,经历了大清从兴到衰的过程,亲眼目睹了民不聊生的状况,也曾留学日本接触先进自由解放的思想,于是深感清朝的封建压抑,岌岌可危。正因此他才更加于心不忍清朝被列强欺压而无力反抗,于是一心为国家寻求变通之路,就国民于水火,也才有他后来宁肯以头抢地也不愿做逃兵的结局。
回溯漫长的历史进程,法国大革命、英国资本主义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乃至日本明治维新,每一场大规模的觉醒都是以流血牺牲为前提和基奠的,法国人甚至把自己的国王和王后送上了断头台。谭嗣同早早认清了这一点,没有人流血就没有改革的成果,他愿意做第一个流血者,为中国今后推翻封建王朝做第一位铺路人,这份坚毅与果敢换来了人民思想的觉醒,使得更多人认识到我们需要改革,势在必行。
人活一生总要有点意义,谭嗣同就是将这份生命的意义融入中华民族史册中,融入我国近代改革变法史、政治变革史中,谭嗣同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体现了他的人生理念和家国情怀,他本不在意自己是否会被历史记住,而是只想救人民于水火。从哲学中发展的观点出发,正是这种不破不立的勇气与决心,才有了在历史发展中打头阵的的一小部分人来打破沉寂的局面,这部分人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他们的思想和道路是值得我们永远追随的。
但是,当我们回望历史时不难发现,中华民族历史上国不昌是因为无流血者的观点实际上是有反例的,也就是我们此前同样有“因变法而流血者”,这两位就是吴起和商鞅。他们和谭嗣同一样为了变法而付出生命,历史的车轮并没有手下留情,在三人身后仍然留下了相同的痕迹:失败。吴起死后很多贵族被诛灭族人,但原来的国民状态并未改变;商鞅死后秦国同样回到旧态,百姓依然生活在在封建君主和阶级化的统治压迫下;而谭嗣同死后,慈禧手握皇权打压变法之人。所幸谭嗣同变法之后有民众群起响应,也先后有袁世凯、梁启超、黄兴、孙中山等改革志士站出来为国谋发展,为民谋生路。总而言之,吴起和商鞅的变法在他们流血之后以彻底失败告终,而谭嗣同的变法因为他的流血激起了民众的求变之心,激起近代改革浪潮,为后来孙中山等人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我认为这种现象的发生还是要归咎于三人所处时代的大背景不同,吴起和商鞅变法时贵族旧势力太过强盛,而改革者背后的群众力量相较于统治者又过于薄弱,即便民众支持但是能为改革者提供的帮助也少之又少,谭嗣同的戊戌变法正处于光绪被禁锢,慈禧掌权的政治敏感时期,却后来民间力量越来越可以与帝王制度抗衡甚至后来彻底将其推翻,于是有了谭嗣同“流血变法”的最终深远的政治影响。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谭嗣同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绝句后慷慨赴死,但他那份愿以颈血刷污政,视死如归直指清政府的腐败与黑暗的精神,用自己的鲜血和身躯唤醒麻木的国民,也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他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近代变法先锋;是“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的钢铁志士,他敢于以死殉业,敢于流血牺牲,向封建顽固势力做最后一次反抗,值得人们永远敬仰
谢谢你读到了这里,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你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时华”,我们一起用文字滋润生活。
哲思 散文 想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