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 项忠 韩雍 余子俊 阮勤 硃英 秦纮
【随手翻读,刚好到这篇,就试着写写读记吧。】
这是一篇六人合传。撰史的通例,凡合传,其人必有类通之处。我的习惯是提前看看篇尾的赞--即后记--尽是溢美之词。《明史》的可信度还不错,想必这几位至少也是能臣级别,具体高明到什么程度,还要看内容。
先从出身开始。这几位在不同的时间参加了进士考试(科举最高级别),虽只有项忠、韩雍、秦纮三位通过,但六位都可称饱学之士了。他们的首次出仕起点不算低也不算高,基本在六部主事、御史、知府级别,秩级四至六品不等。
说说经历。
第一位项忠以刑部主事随明英宗征瓦刺,被俘后寻机南逃,经七昼夜方得回。一生经历遍及南北,以文官统兵,无论是内讨盗贼还是外战羌寇,其战略都颇有闪光之处。能打硬仗,强直不阿是他的特点,但也因此而得罪于太监一党,晚年吃了不少苦头。
第二位韩雍也是以文官统兵,主要对付的是当时“残破郡邑”的广西瑶僮盗贼。他的性格比项忠更加严肃,连朝廷派去监军的太监见了他也不敢放肆......结果是对下令行禁止,对上则易被谤议。五十岁上,被太监以虚实交半的罪名免官归家,居五年郁郁而终。其时百姓见其免官,为立生祠者甚众,可见一斑。
第三位余子俊,一生大半在陕西与入侵黄河河套地区的”北寇“相持。他上疏在延庆(以及后来的宣府和大同)筑”边墙“--即长城--和城堡、崖寨相结合的防御体系,对外防寇入边,对外可收屯垦之利,”岁得粮六万石有奇“,有力地维护了边境的军事力量。但是很可惜--对,又是太监--被人弹劾修边所费过大,又烦民--被迫提前退休了。好在皇帝后来清醒过来,又请他回去做兵部尚书--这位的运气,比前两位要好多了。他的性格”沉默寡言,有伟略“,凡是奏章都要自己起草满意才就寝,论敬业程度可说无出其右了。
第四位阮勤,用墨不多,主要还是沿袭余子俊治边的策略;出彩之处在于他的籍贯--交阯,也就是今天的越南。明史称此人是外邦人著声中国之最。
第五位硃英,镇两广,捕盗贼。与韩雍不同之处,是他多用”抚“而少用”剿“。他把瑶僮归顺的编为民户,免他们三年的税,众人闻风而来归,达至四万三千户,十五万口之多,而盗贼自解。他持务清节,把皇帝赏赐的金币都贮于公库,可说是清廉第一了。
第六位秦纮(hóng),甫一为官,年轻气盛,跑去参劾当时炙手可热的太监和他们背后的权贵,被人背后下手,贬去湖广作驿丞--勉强算个“未入流”的小官--一干就是五年。其后受人荐举为知县,却又因得罪权贵,直接下了诏狱--这是天子自掌的高级监狱。幸而为官清正,有五千民众感其恩诣阙,才得得脱狱。
秦纮自此进入高层视野,巡抚山西河南,镇宣府平凉,败外寇,讨盗贼,戎马半生。他延续了前面几位的策略,在临边的固原城筑起一万四千余所彼此呼应的小型屯堡,绵延六千四百余里,以此外寇不能入,遂开闲田数十万顷,每年赋米五十万石之多。
总结来看,这六位虽性格各异,相同处是都以文官身份统兵,能应机决战,赏罚画策,一一分明,真堪为文武兼资的能吏典范。明中叶政局稳定,安内攘外,正是此一批人的功劳。以现代人视角,正是不死读书,活学活用的好教材。
【2020-01-13至14日,春风作于竹风居,正文1209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