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听说过曾国潘吗?如果听说过,那你们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他出生在大清,在大清读书人眼中,他是楷模是圣贤。然而在太平军的眼里,曾国潘是屠夫、大清的走狗,湖南湘乡有一个叫白杨坪的村庄,村里有一户姓曾的人家,是在此地务农已有五六百年,而曾玉萍少年时不务正业,经常和那里的一些游手好闲的人往来,所以被年长的父老经常讥笑,这导致他发奋图强有了一份小小的家业,又以自己没有学习为耻,所以他就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到了他的大儿子曾鳞书的身上,而他的大儿子也非常努力的读书,然而虽然他这么刻苦努力,但是实在天资太差,考秀才的童子试就考了许多次始终考不中,在一八一一年的时候,曾鳞书的长子出生了,全家人又把希望寄托在了孙子身上,他六岁入入塾读书,取名曾子城,在八岁那年曾麟书开馆授徒,并亲自督导儿子学习四书五经,十四岁开始就和父亲一起去参加童考,二十一岁的时候觉得一定会中,但是落榜了还被别人说了一顿,而他的父亲在第十七次考试中中了,但他的父亲已经有三十六岁,所以他闭门思过咬牙发愤,第二年第七次参加考试中秀才,次年参加乡试中三十六名举,又次年入京会试但是没有中,后来买了一本二十三史,后二十七岁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后由再考一次中了第二名,被选入翰林院,现在他到了京城,这是一个繁华且很多人向往的地方,增国潘在京城混了四十余天后突然反省发现自己还需要学习,觉得自己已经三十了却没有学习万分悔恨,所以决定以后访名师找良友切磋,在1840年国潘名列二等十九名得了七品,后大考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1843年3月大考位列二等第一名名,升置五品,1845年5月升至正五品,九月多又从二品,后考又是第二名,从二品升到正二品,当时的曾国潘只有三十岁,然而与升迁相对应的就是鸦片战争后道光统治的风气很不好,1850年2月三十岁的道光皇帝驾崩了,十九岁的咸丰皇帝登基,曾国潘又看到了希望,他认为道光皇帝之所以没有做好这个皇帝是因为不够圣德,所以他要上一份奏折告诉咸丰皇帝什么才叫是圣德,怎么做才好,而这样的话很有可能咸丰皇帝震怒,因为你在教皇帝做事,但他还是这么做了,咸丰皇帝看后想重罚他,但是想了想他也是为国家着想,就嘉奖了他,但并没有了后音,这让曾国藩心灰意冷就离开了京城,后因母亲去世就回乡了,结束了十四年的京宦生涯。
与此同时,因为朝廷的腐败导致生灵涂炭,所以洪秀全起兵,但当时的大清虽然有很多的军队却没有一直能打的军队,咸丰皇帝就觉得大清要亡,所以下诏让大臣的自己编织团练,想让这些人帮自己打洪秀全,总计有四十三人收到了诏书,其中就有曾国潘,但是曾国潘是一个读书人去到战场上就相当于送死,但是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家乡,也为了保住儒家决定去弃书从武,他就组建了一支独属于自己的湘军,一开始的时候没人看好这支军队,但是经过一次次的打仗,这支军队变得骁勇善战,但因为曾国潘没有实权,这支军队又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所以导致人心不齐,怎么办呢?曾国潘就许诺,以后给他们官,并且同意他们去抢东西来获得钱粮,后因为中国潘是汉人,所以清朝一直对他有所怀疑,所以当洪秀全有所衰败的时候,本来是想让他升官的,但是有官员怀疑他可能会造反咸丰皇帝就信了,并没有给他实权,并且让他回家了,但是清朝没想到的是洪秀全又在一次起来,没办法又启用了曾国潘,最后经过两年的征战,曾国潘终于带领着湘军把天朝灭了,但是等来的却并不是升官奖赏,等来的却是清朝挑拨自己的下属,并且背地里围功自己曾国潘当时权倾天下,除了军队在朝堂上也有很多人是湘军出身,但曾国潘为了不让清朝怀疑,所以自己才掉了湘军,只留了两万人并且投身于洋务运动,后来留任两江总督,后由调任为直隶总部,但是好景不长发生了天津教案,而清朝因为对汉人的怀疑和不信任决定让他来处理这场事,一方面是屈服于洋人,另一方面是和洋人开战,最终曾国潘选择背上卖国贼这个名,因为当时清朝的实力根本没有办法与西方抗衡,为了清朝也为了以后他选择屈服于洋人,这件事以后他被贬官又成为了两江总督,后来没多久他就去世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