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最美的夜空下,热闹的广场上和公园里,锅庄舞,越演越烈。仿佛把辽阔的草原、巍峨的雪山和干净璀璨的一天繁星,都搬到了眼前。
一曲《格桑拉》,把人们带进了美丽又广袤的雪域高原:
“此刻的时光 因我们相聚而格外美好
让我们在这里 共享这欢乐与团圆
祝愿 愿每个人拥有健康和吉祥
祝愿 为了这美好的时光”!
火热的锅庄舞,带着那种迥异的地域特点,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彻底的震撼!
因为从小就喜欢藏族音乐和歌舞,所以,每当看到藏族舞蹈,欣赏着那舒展洒脱的舞姿,还有那鲜艳靓丽的藏族服饰,就不禁自我沉醉其中,心情也随之舒畅起来。
最小时候学习藏族舞,是学校舞蹈团的带团老师教的《洗衣歌》,要求从锅庄舞学起,找到藏族舞蹈的韵律特征:“颤、开、顺、左、舞袖”五大元素。
老师一再強调:上身要松弛,略前倾,膝放松,双脚自然外开,做快而小、或是慢而柔韧的微颤律动。“一边顺”的美,是高原农牧文化典型民间舞蹈的特征之一,所以,手眼脚要一边顺协调。
等我们学会了律动,老师又说:藏族众多舞蹈的“颤膝”动作,是最能表现内心情感和舞蹈动感的。舞蹈动律上,要形成“三步一撩”和“退踏步”等共同动律。
为了跳出藏族舞的美感,老师一边纠正大家的动作,一边示范:必须突出“颤膝摆胯,微动肩胸”的舞姿,上身平稳,裙子随脚步摆动,形成别致的“钟摆式”的“一边顺”之美。舞袖这一动律特征,就是藏族民族服饰的展现。
要集体编排队形合舞了,有同学问老师:为什么藏族舞与众不同,非要顺拐?还要舞袖?同学们全都欢乐地笑成一片。
老师也笑笑回答:因为受宗教礼俗的影响,舞蹈所走的路线,必须由左向右按顺时针,沿着圆圈前进。这和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转经筒、绕寺庙向左旋的方向是一致的,反映出对太阳的崇拜和对吉祥的追求。
而舞袖这一动律特征,是藏族民族服饰的展现。由于地理和气候环境,人们服饰厚重,身着大袍长靴,旋转起来如雄鹰展翅,长袖飞舞如彩虹划空。
老师不愧是班科出身,舞蹈教得非常专业,背景知识也讲解得很专业,为我们学习和掌握藏族舞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与锅庄舞和各种藏族舞蹈,从此结缘,也爱上了这种载歌载舞的欢快舞蹈形式。
之后,去到藏区,每到空旷的地方,常常会看到许多藏族同胞,牵起手来,随着音乐的节奏,欢快地尽情舞动。
从3岁到80多岁的男女老少,都会跳锅庄舞。起舞时,男女围成圆圈,有一人领头,由左向右,依顺序舞动。时不时,小孩们,也像模像样的边舞边往中间跳,成为吸引眼球的焦点。
他们穿着藏袍舞动着,长长的曲子,一曲下来,无论是姑娘还是小伙子,或是小孩,更或是大妈大爷,都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有的甚至上气不接下气。
也就是藏民们的虔诚、坚韧、乐观和团结,他们美轮美奂的舞姿,还有追求美的精神,让锅庄舞彻底震撼了我。
当然,每一种舞蹈,都藏着一个秘密,更有一把打开神秘之门的钥匙;每一个舞蹈,难说都有一段迷人的传说,只有走进去,才能被逐一破解。
锅庄舞,就是在原始时期,图腾信仰、巫舞(模仿部落图腾动作的巫舞)、祭祀盟誓仪式舞蹈等综合性因素中,产生和发展起来。
锅庄舞,在藏区真正的流传,得益于藏传佛教的发展。
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立和存在,以及形成的寺院文化,为锅庄舞提供了展示的平台,给了锅庄舞新的生存空间。
据传,人们在修建桑耶寺时,白天人们辛辛苦苦建的墙壁,到了晚上就被妖魔毁坏。
为了镇妖除魔,莲花生大师请来工布地区的卓巴(跳卓的人)每至夜晚唱歌跳舞,美妙的歌声和精妙的舞姿将鬼怪迷惑,人们趁机建起了寺庙。
这一传说,广泛流传于藏区,尤其是西藏工布地区,也被多个权威性史籍记录在册:赤松德赞的大臣巴色郎在《巴协》中记载:“庆祝桑耶寺落成庆典时,人们欢快地跳起了‘卓舞’。”
从此,“卓”作为吉祥的标志,在藏区广泛流传,不但在寺庙大型仪式中使用,民间也开始盛行。
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有先贤的脚印,就有普通人的生活。
锅庄舞、弦子舞、热巴舞,是藏族的三大歌舞。其中,以锅庄舞流传最广。
锅庄舞的风格特色里,有原始藏民们的生活状态。它从一个侧面,向人们艺术地展示出,那个区域里,原始先民的生活重现。因此,它就是古代藏民族,原生态的舞蹈形式。
有人这样赞誉丰富多彩的藏族锅庄:“天上有多少颗星,锅庄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锅庄就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锅庄就有多少舞姿。”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锅庄舞,在藏文里,即是:大家围着圈跳舞的意思。
锅庄舞,作为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流行于藏族地区,但流传甚广,主要分布于西藏、云南、甘肃、青海、四川等藏族聚居区域。
锅庄舞,表现出:藏族人民豪放、刚强、坚毅的性格和情怀。它动作多种多样,舞姿舒展洒脱,旋律优美,节奏轻快,情绪热烈。
2006年,锅庄舞,被列为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漫长的过往中,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美,追寻美,诞生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产生了传统艺术和实践基础上的舞蹈。
一代一代的人们,适应了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互动,自觉地实现了天人合一,也自觉地为天地与平和祈福。
这些文化传统,被不断地再创造,最终形成了满足人类相互尊重的需要,也形成了顺应自然、并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锅庄舞,已经从祭祀,走向了舞台,又从舞台,普及到了民间。它已经是藏族百姓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和休闲娱乐方式,并且,在全国各地已随处可见。
因为它易学易练,时而舒缓,时而激扬,对人们的身心健康,起到了很好的锻炼作用,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于是乎,广场舞里,又增添了新舞种和新花样。
参加舞蹈的人们,也是先慢后快的两段舞。再现出“悠颤跨腿”、“趋步辗转”和“跨腿踏步蹲”等传统风格。并且,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
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真的一气呵成,舒畅而灵动。
尤其是他们彼此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跳起来时,每个人的脸上仿若盛放着阳光,明媚又快乐,更是让人赏心悦目。
《北京的金山上》、《卓玛》、《次真拉姆》、《布达拉宫》《拉萨夜雨》、《玛尼情歌》、《爱在思金拉措》、《火火的姑娘》、《洗衣歌》、《最美的歌儿献给妈妈》、《天路》、《锅庄舞》,一首首歌曲,深情地唱着;一段段舞蹈,都喜悦祥和。
这一切,似乎又让我们听到了、看到了:广阔无边的草原上,遗落的文明,已在落日的金辉里,又奔腾了长江黄河。
而锅庄舞,曼妙的舞步,又舞出了白云的自由自在,又点燃了新一天高山和草原的激情。
围一个大大的圆圈,拉起手来,传递着力量,跳一曲锅庄,敬天敬地敬自已,心里暖了,脚下有劲儿了,前景更美了。
在雪山,在草原,在锅庄舞的歌声和步伐里,熬过寒冬最艰难的日子,天气就会渐渐转暖;挺过了风雪的击打,一切就会变得好起来。
让我们在煮沸的、每个奶香四溢的早晨,都会被:锅庄舞舞出的、满天霞光,所深深祝福——扎西德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