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与开悟

作者: 周卫英 | 来源:发表于2018-08-18 13:32 被阅读152次
    觉悟与开悟

    一.觉悟亦作“觉寤”,基本意思是觉醒。

    1.觉醒。

    《荀子·成相》:“不觉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

    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上》:“向若二书不出,学者为古所惑,则代成聋瞽,无由觉悟也。”

    金·王若虚《题》诗:“ 靖节 迷途尚尔赊,苦将觉悟向人夸。”

    巴金《新生·五月十四日》:“我像一个勇敢的战士那样坚定地演说,解释在时局变乱中劳动者应有的觉悟。”

    2. 引申为觉察。

    宋·司马光《论横山疏》:“安有虏中独不觉寤,寂然无事,曾无诛讨之意乎?”

    沙汀《医生》:“老医生显得害羞地笑起来,因为他忽然觉悟出这不是布客有意同他作对,实在不该使他为难。”

    3. 比喻通情达理。

    柳青《铜墙铁壁》第七章:“今儿我和 银凤 一路从四乡回来,我看这个女子很觉悟,很正派。”

    4.自觉悔悟。

    《史记·韩长孺列传》:“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

    《宋书·范晔传》:“祸败已成,犹不觉悟,退加寻省,方知自招,刻肌刻骨,何所复补。”

    《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然吾闻之,天之所废不骤也。逞其得志,肆其宠乐,使忘其觉悟之心,非安之也,厚其毒而降之罚也。”

    郭沫若《豕蹄·楚霸王自杀》:“一个人最怕是不觉悟,觉悟了是有办法补救的。”

    5.启发;开导。

    《国语·吴语》:“王若不得志於 齐 ,而以觉寤王心,而吴国犹世。”

    汉·王充《论衡·刺孟》:“谓 孔子 之徒、 孟子 之辈,教授后生,觉悟顽愚乎?”

    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 “今麤论事势,以相觉悟。”

    宋·曾巩《谢中书舍人表》:“方当觉悟迩遐,使遍知于上意;训齐内外,用丕变于羣心。”

    6.

    觉,梵语菩提Bodhi,鸠摩罗什译作“道”,玄奘译作“觉”。“觉”有觉察、觉悟两层意思:觉察即察知恶事,觉悟即开悟智慧。佛家说:会得真理以开真智为“觉悟”。

    隋·慧远《大乘义章》卷二十:“觉察名觉,如人觉贼;觉悟名觉,如人睡寤。”同书又说:“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圆满,故名为佛。道言自觉,简异凡夫,云言觉他,明异二乘,觉行究满,彰异菩萨,是故独此偏名佛矣。”

    中国先秦原有“觉悟”一词,见《荀子·成相》:“不觉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意为醒悟。

    然而此词广泛流行,乃在佛教传入以后。《隋书·经籍志》载,释迦“舍太子位,出家学道,勤行增进,觉悟一切种智,而谓之佛。”所谓“佛”,就是完全、彻底的觉悟者。

    后谓认识以前的错误为“觉悟”。如鲁迅《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至于富于反抗性,蕴有力量的民族,因为叫苦没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变为怒吼。”今常指政治方面的认识水平。如:政治觉悟、革命觉悟。

    觉悟与开悟

    二.林清玄《怎样才能觉悟》

    怎样才能觉悟?你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要尽可能地把所有时间和空间都留给那些重要的事情。

    历史上有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叫陆羽。他是一名弃儿,长大后,他给自己取了陆羽的名字,意思是漂流在陆地上的一根羽毛。

    他立志要喝遍天下的茶,饮遍天下的水,于是从九岁开始就一直旅行。我后来曾追随他的饮茶之路去寻访,深刻地体会到了他的不容易。

    全国的茶区那么多,在只依靠步行的年代,他都一一走遍,还写下了《茶经》——这成为迄今无人超越的经典,支撑他的,就是一股叫作梦想的力量。

    他懂得,在有限的人生里,什么是重要的事情。

    第二,你必须意识到,世俗的事务并非无价。

    什么是无价的?是浪漫的精神。

    有一次我去上海演讲,和朋友站在黄浦江边吹风,觉得夜晚的黄浦江格外的美,十分浪漫。

    此时,我的同伴撞了我一下,“喂,你知道黄浦江边每年有多少人自杀吗?”哈,真是煞风景。

    什么是浪漫?

    “浪费时间慢慢吃饭,浪费时间慢慢走,浪费时间慢慢喝茶……这些都是浪漫”,浪漫其实就是创造一种时空、一种感受、一种向往、一种理想,在你的世俗土地上开出一朵玫瑰花。

    即便是被世俗捆绑,即便是处于人生低谷,也要时刻保持浪漫精神。

    求婚也并不一定需要房子、车子、票子,以及很大的钻戒,我只是写了“纵使才名冠江东,生生世世与君同”两句诗,妻子就感动异常,嫁给了我。

    第三,不要失去对真实价值的认知。

    现代社会,很多人对价值的认知已经不那么清楚。

    有一次,我在上海走过一家百货商场,看见橱窗里挂着一个包,售价是一百万元人民币。那是真的鳄鱼皮包。

    我很吃惊,谁会花一百万元人民币买这个包呢?但显然是因为有人买才会有销售。

    很多人都被这些名牌捆绑和魅惑,在吃穿用度上,花很多钱来消费,但事实上,他们看中的并不是物品本身的价值,而是价格。

    我到商场里去买衣服,都会问服务员,有没有没牌子的东西?只有撕掉牌子,物件才会回归本身的价值。因为我希望寻找的是生命的价值。

    我认识北京的一个有钱人,是个矿产大亨,每年赚一百多亿人民币。他家地面铺的是玻璃,下面水池里养着锦鲤。这些锦鲤都经过标准的挑选,不合格的鱼会被拿去扔掉或给大鱼吃。

    因为不符合某些标准,有些锦鲤一出生就被决定了凄惨的命运。后来,我把那些不合格的鱼买了回来,养出来也格外与众不同。人如果只认识统一的、固定的价值观,实际上是很可怜的。

    好在人不是锦鲤,就算出生微贱,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

    第四,要认识到这个世界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

    这个世界的可怕之处在于,大部分人被训练成单一的人,按照上学、考试、工作、结婚等标准流程活着。这很值得检讨。

    你看看这个世界,辣的是辣椒,酸的是柠檬,苦的是苦瓜,甜的是甘蔗。

    如果你把他们养在一块土地上,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全部死掉,或只有一种活下来。他们本来活在不同的土地上,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如果硬将他们放在一起,也许辣椒最后会变成苦瓜。

    人需要发展自己的特质,但是也要包容别人的不同,这个世界才会精彩。

    因此家长也不要总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作比较,因为辣椒不需要和茄子比较,辣椒只要自己够辣就好。

    人从小就要发现自己最合适做什么,做什么才最快乐。

    我这辈子一直想当作家,从来没有改变。清华大学举行一百年校庆的时候,有学生问我:“你已经写了一百七十多本书,还会接着写吗?”

    我的回答是,如果我下午会死,我会写到今天早上;如果明天会死,我会写到明天早上。我已经写了四十多年,一直在想,我最好的作品还没有写出来,我要一直努力。

    如果你现在问我什么是成功,我会说:今天比昨天更慈悲、更智慧、更懂爱与宽容,就是一种成功。

    如果每天都成功,连在一起就是一个成功的人生。不管你从哪里来,要去到哪里,人生不过就是这样,追求成为一个更好的、更具有精神和灵气的自己。

    觉悟与开悟

    三.开悟

    1.领悟;解悟;(心窍)开通。

    《史记·商君列传》:“吾説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坛经·行由品》:“ 惠能 一闻经语,心即开悟。”《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 李生心中开悟,知是酒色财气四者之精,全不畏惧,便道:‘四位贤姐,各请通名。’” 苏蔓殊 《非梦记》:“有僧名 遣凡 者,与生素旧,微窥其情,随时示以般若意旨,令自开悟。”

    2.启发;开导。

    《三国志·吴志·孙休传》:“ 布 拜表叩头, 休 答曰:‘聊相开悟耳,何至叩头乎?’”《朱子语类》卷六七:“ 必大 曰:‘ 致堂 文字决烈明白,却可开悟人主。’”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 北京 衍法 五臺 、 西蜀 蛾眉 、 中州 伏牛 、 南海 普陀 ,皆有韵主和尚,纯以唱韵开悟学者。”

    觉悟与开悟

    四.南怀瑾《开悟是什么境界》

    开悟的人不再相信自己的想法是真的,包括任何想法;而不开悟的人则相反,他们无意识中相信自己的任何想法是真的,简直是“任何”。

    所有想法都是自己从虚无中建立的,都是从本无所有的心地上构建的,所以诸佛(开悟的人)不相信自己的任何想法——哪怕某种想法看起来多合理或真实。

    觉悟的心不以“合理”和“看起来真实”为理由和依据来确定它自己的存在是真的,这种习性是头脑的。头脑以“合理”、“看起来实在”等来支持和证明它自己的梦幻是真实的。

    觉悟之心因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所以,它不会被自己所生出的任何存在(念头、事物、感受等)所欺骗。它不会颠倒“主”与其“虚造之物”。

    所以,诸佛能活在空无中,活在空性中。因为确确实实体悟到“五蕴皆空”中并活在“五蕴皆空”——五蕴之外的“涅槃寂静”中,所以,诸佛菩萨能够一直呆在“如来世界”,一直在“真如”中,一直在“三摩地”中,一直在“究竟涅槃”中,从不“颠倒梦想”。

    但凡夫不同,凡夫相信自己的所想是真的。一是我们不得不相信,因为我们从没出离过自己的念头之丛;二是,我们不得不相信,因为不相信自己的所想,意味着我们失去了身份,失去了参照,那样,我们的头脑将想象不出它自己是谁、在哪、如何存在,它将感到非常恐怖。

    所以,我们凡夫或作为凡夫的我们,不得不相信自己的想法。我们以不断生灭相续的“想法”和“感受”混合成“我”,如同“想法”是骨架、“感受”是水泥——塑成了一个泥人,因为认同想法和感受是真实的,所以我们认同“自我”真的存在,并是“实体的”(有人认同身体为我)。

    但诸佛、菩萨——那些真正开悟的人,他们早已识破了这点,不仅仅是头脑上的知道,而是体验中的事实——“五蕴皆空”,因为认识到“眼之所见、身之所受、心之所想、体之所为、以及出现在自己头脑中的概念等”皆不是真的,所以他们不会被什么所障碍住。心不能再禁锢它自己。他们不得不活出自由,那是他们唯一的状态。

    世上有无数的修道者宣称自己是开悟的,但他们依然相信自己的“想法”——相信自己的所想是真的。比如他们对待“神通”、“未来”、“死亡”、“轮回”、“证悟”等的态度,比如他们反应于他们的想法——仍旧“悲伤”、“痛苦”、“愤怒”、“恐惧”、“担心”等。

    任何情绪上的剧烈反应,都是把一个虚假的想法当成了真实的结果。若不是这样,若不是相信自己的所想是真的,有谁会在自己的内在“大动肝火”,并不断地以各种方式去“改造”、去“改变”、去“伤害”自己或他人呢。

    正因为我们迷惑了,正是因为于刹那“‘一念’又迷入了‘虚妄’”——把一个虚假的“想法”当作“真实”的了,才发生那样的情况的。

    否则,有谁因为一场电影里的一个人物的一句话或其所做的一件事,而“大动肝火”——大怒、伤心、痛苦等呢。

    除非我们迷惑了,除非我们忘了那是电影,那是电影里虚构人物的所为,否则,我们不会真的搅动自己的心,倾动感情。

    我们凡夫一直生活在这样一场貌似真实的电影中从未走出,因此,我们相信这,相信那样,我们有很多故事,我们感觉有很多事情要去解决和创造。这就是迷惑。

    开悟的人对世界的解释是否始终如一?确切地说,真正开悟的人对世界从不解释,即便他偶然对事物发表了某种看法——他也不认为他说的就是唯一的直相或真理。因为他知道,真相是不可知的,而真正之理亦不可说。即使是真相,那也是一个故事。而能被说出的真理,已经离开了真相。“凡有所见皆是虚妄”,他们彻底的不被任何所迷。

    凡夫因为相信自己的想法,而想法会变。所以通常,他们对世界或事物的解释不停地变化。今日这样想,他们这样说;明日又那样想,他们又那样说。今日相信这种理论,他们认为这是对的;明日又相信那种理论,所以又认为那是对的。所以,凡夫对世界和事物的解释与看法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因为想法变,我们眼中的世界和事物不得不变。这是凡夫的世界。

    “无常”在凡夫的世界就是这样恒常不变的。但在佛,则无无常,亦无非无常,他们在一切语言文字之外生存。不可说,不能说,不必说,他们活在所有的“说法”之外。

    佛和凡夫的世界有何不同?如果你是凡夫,你的所见即所是——你活在实地的世界里;如果你是佛,你只活在“心”里——“非空、非不空”的心中。

    对于佛来讲,没有外在世界,也不存在外在世界,所有的都是内在世界。一位佛并非踩在地球上,虽然你认为他明明站在尘埃中。但对于凡夫,你只能站在地球上——岩石上、泥土中、大理石地板或水泥地板上。你不可能站在除此之外的别的地方,因为你根本没有看到除这一切有形象的事物之外还有什么,所以你不得不站在你所认为的实地上。凡夫的世界是他的眼球,甚至眼球也被忘记——他们的世界,只有地球。但十方三世诸佛,只在一个地方——“心”——净土的世界。他的眼里没有地球,只有心。当然,活在世人之间,他会认同你的想法——他活在地球上。

    佛与凡夫有何差别?你不知道佛的世界,除非你成佛;但佛知道你的世界,因为他从你那儿经过过。我们都站在相同的地方,但因为迷的层次和悟的境界不同,同一世界变成了三千大世界。因为走不出想法,所以你活在六道中而非净土里;因为你相信自己的想法,所以恒沙劫你日复一日的走不出。一念一世界,一觉一轮回。因为不能觉性常住,因为念念转心,所以我们凡夫,于本无轮回中,自见轮回;于本无流转中,自取流转。枉受自造虚妄之苦。诸佛醒世,觉灯长明,耀照世人,悟者先醒。出离生死,显示常净,性相如如,不动尘境,为佛之事。善知识,佛为迷海中舟航,诸苦受够,因缘具足者,登彼之舟,至超生死岸,永在极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觉悟与开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rlf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