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秋叶:如何读懂一本书?(三)

秋叶:如何读懂一本书?(三)

作者: 再不让我改名字就哭给你看 | 来源:发表于2017-02-20 10:10 被阅读0次

读书的十个误区

1、怎么样算读完一本书?非要一个字一个字看过才叫读完一本书么?

比方说一本小说,主要情节都看到了,一些章节快速翻过,算不算看完?

比方说一本专业书,大部分内容都是知道的,只有一点点不知道的,我就只看这点内容,算不算看完?

又比如说一本书,我快速翻过,主要观点我都记住了,等到需要时马上就能翻到具体章节细查,算不算读过?

再比方说一本诗集,看了一半,看不下去,算不算读过?

反正对于我,这都算读过。

2、读书的数量

   我觉得大部分人不要刻意去和别人攀比读书的数量,每个人阅读层次不同,方法不同,不适合去攀比。有些人读书读得多,但一直停留在阅读观点而不是批判性思考的层面上,读得多收获未必大,还不如那些把一本好书读通透的人,所以古人说读通“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不过我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成年人,一个月读两本口碑还不错的书还是有必要的,只要不刻意去攀比数量就好。

3、不同身份的人书籍的选择

   我们读小学时,识字不多,主要是买工具书;读大学时应该多看专业书,快速成为专业人士;刚上班,很多业务不懂不明白,也只能多买多看专业书,以便快速成长;等有了一定工作经验,就需要多看打开视野的书,拓展自己的思维;当然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看一点潮流书,和时代保持同步。

   我看有的人读书,最大的问题是偏门,杂书看了一堆,自己专业领域的好书新书却读得太少。其实专业领域读通一本专著,再看其他类似的书,会越看越明白,越看越快,花的时间也不多。

   什么都懂一点儿真不如先看懂一门比较好。

4、不同阅读目的和不同类型的书籍需要不同的阅读方法

  (1) 好书一定要精读,你对自己加以研究的某个方向一定要学会主题阅读。好书我就摘录观点,梳理作者的思考框架,慢慢变成自己内化的思维。年轻人读书应该考虑是否能为自己建立一个完整的思考框架,这个是无法通过网络阅读系统建立的。

 (2)  经典书籍也要分类对待,就好像教育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通识教育部分的经典书籍可以适应面很广,甚至每个人都可以看,专业面的经典书籍就受众小。而文学类因为有细分品种,不同的人口味不同都很正常。

   当别人推荐的经典看不懂时怎么办?可以通过他人的评论性文章了解经典。或者,别人的经典阅读体验未必就适合现在的你,如果你发现所谓经典好书你读不进去,又不是你的专业必修书,不必强求去读,放一放,等以后缘分到了再读。

(3)读实用的书,第一层境界是你看得懂别人的道理,第二层境界是自己能照着讲出来,第三层境界是自己能有意识去运用,第四层境界是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达到第四层境界了,恭喜你,这道理总算属于你了!

5、读书的乐趣

不过我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确创造了很多属于自己的小乐趣,我也给大家分享一下:

1. 推荐好书给熟悉的朋友,朋友也喜欢,能够加深友情。

2. 好多作者开微博,我写了书评后@作者互动转发,挺有成就感。

3. 读书时找亮点,然后晒到微博上,和读过这本书的朋友们在微博上互动。

4. 写书评冲排行榜,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为经典畅销书写好书评,然后看着自己的书评后来居上,排名第一,充满了成就感。

5. 书评写得好,很多出版社编辑主动联系送书给我,希望我也给他们的书写书评,也很令我欢喜。

6. 看过的书不想要了,送给需要的小伙伴,也是雅事。

7. 我的朋友@萧秋水曾经采访了19位互联网上活跃的读书人选书和读书的经验,其中就有我的心得(百度“他们是如何选书和读书的”就可以找到),这又是一种玩法。

8. 我自2014年坚持每周读不同的书,写不同的拆书书评,变成了今天大家看到的这本书。但这样做,更需要坚持的力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秋叶:如何读懂一本书?(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rms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