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回,七月初五,各诸侯国集会于宋,至将在宋国西门外举行结盟仪式,楚人在衣服里面穿着铠甲。楚太宰伯州犁曰:”集合诸侯的军队来议和结盟,做不讲信用的事情,这样不合适吧?诸侯们因为信服楚国,所以前来追随。若楚国做出不信之事,还有什么理由让诸侯信服。”他坚决请求楚人脱去铠甲。
楚子木曰:”晋,楚不睦久矣,穿铠甲是为了防备敌国不测,只要打到我们的目的,还讲什么信用?”
伯州犁听罢,退下,对人说:”令伊(子木)活不长了,最多不过三年。他行事只求不择手段打到目的,而去舍去信义,这样怎能达到目标?人有目标为志发声,言出必依言而行为信,有信义而为方能达到目的,志,言,信是相互关联统一的。没有了信义,怎么能活过三年?”
晋赵文子也风闻了楚人内里穿甲一事,告诉助手叔向,叔向说:有什么可忧患的?一个匹夫不讲信义,也不能够,只会穷困潦倒不得善终。如果现如今合天下诸侯而行不信不义之事,则事必不能成功。说话不算话的人对别人构不成威胁,这你不用担忧。
用信义来召集别人,而自己背信弃义。必定得不到别人的支持,他怎么能够陷害到我们?况且我们有宋国的提供的保护,应该没有谁会起大的风浪,与宋一起抵抗可对抗两倍的楚军。大人还有什么可担忧的?何况事情还没有到这个地步。说是”弭兵”(调停战事)来召集诸侯,现在看是趁机兴兵来伤害我们,我们的准备充足的很,不用担心这些!”
鲁季武子派人以鲁襄公之命告诉叔孙豹说:”视我鲁国如邾,滕那样的小国一般。”不久,齐人请求邾国做他的属国,宋人请求滕国做他的属国,邾,滕都表示不与之结盟。叔孙豹曰:邾,滕,是他人的私属国;我鲁国,是诸侯之国,为什么要和邾滕一样?宋,卫和鲁国才是一个等级。”于是就参加结盟。所以《春秋》没有记载公孙豹的族名,这是说他的做法违背了鲁襄公的命令之缘故。
心得:1.书,越读越难。古之谋士太厉害了,思维缜密,逻辑清晰,语言犀利。(给我绕可晕)。
2.伯州犁提出”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参以定之。”——志,言,信,为人之本。
3.对楚人的叙述,”楚人衷甲。” ”事利而已,苟得志焉,焉用有信?”——无信无义,非所患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