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要什么?——读《绵蛮》
从古到今,老百姓要什么都是统治阶级必须要考虑的根本问题,一个统治阶层如果处理不好这个根本问题,那肯定会出问题,把这个问题放在什么位置、如何做好,是考验古今中外所有民族和国家领导人的一个大问题。记得当选十八届中央总书记之后,习近平同志带领全体政治局常委在会见中外记者时掷地有声地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表明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是清楚国人需要什么的,而这些年来党和政府的所有行动,无不在昭示着我们党和政府一直在奔向这个目标的路上奋力前行着。
3000年前的周朝的老百姓心里要什么呢?这个可以从史料中了解,当然也可以从通过《诗经》中的诗篇了解,《小雅》里的一首《绵蛮》,很简洁地回说明了这个问题:
绵蛮黄鸟,止于丘阿。道之云远,我劳如何?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绵蛮黄鸟,止于丘侧。岂敢惮行,畏不能极。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全诗共三章,每章均八句,每章的前四句稍有差别,但后四句却一模一样。显然,作者是想通过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咏叹,让世人知道他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和理念。显然,作者的这个愿望打动了大圣人孔子,他老人家在编删《诗经》时把此诗给存了下来,让后世的我们也可以籍此知道周时的老百姓最需要什么。
绵蛮是指又小又弱的鸟儿,又小又弱的鸟儿幸福地地时而在丘阿(山包凹陷处)、时而在丘隅(山包拐角处)、时而丘侧(山包另一面)自由自在在蹦跳寻食,着实让羡慕不已。而这正好被正在行军(或行役)的作者看到,恰恰与他的辛劳、困顿形成极大的反差,于是就有了这首《绵蛮》。
作者不仅仅有高超的写作技巧,而且也有一个伟大的魂灵,他没有把这首诗写成纯粹的征夫怨诗,作者内心极力要表达的是对生命的深深思考,因此,他把最重的笔墨和最深的情感诉诸于统治者:
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那么,作者花费这么多笔墨和情感呼吁的要求,究竟都是些什么呢?我认为可以分成这么三大方面:
其一,生活需要方面。“饮之食之”四个字,表面上说的是吃喝,也就是要保证基本生活。从古至今,老百姓们都是要劳作的,而劳作之苦,其实谁都明多,这些老百姓是认命的,但老百姓怕什么呢?他们怕的是干了活却拿不到应有的报酬,怕的是辛苦劳作却仍然填不饱肚子。历史上有多少不把老百姓的生活需要当回事的情况发生?而由于不把老百姓的生活需要当回事而最终国破家亡身死的事也有太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党所推行的“脱贫攻坚”攻坚战是多么重大的战略行动,也据有多么深的民意基础。
其二,个人发展方面。“教之诲之”四个字反映的是这个需要。本首诗的作者可能是征夫、小吏,他在诉说完生活需要之后,为了自己或孩子的进一步发展,他要求统治者能让他或者他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教之诲之。我们的先人对教育是真正的重视,他们把自己或家族的发展被寄托在接受更多的教育上,因而,既使是在行军(行役)的路上,一旦有机会向上反映自己的要求时,他们就及时提出接受更多教育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其实就是我们这个民族能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所在。
其三,生存保障方面。“命彼后车,谓之载之”这八个字反映的就是生存保障问题。诗的作者在正常的情况下完全能够应付日常的行军、劳作工作,但是,就算他是个铁打的人儿,也会有生病、受伤的事情发生,一旦遇到这类自己不能解决的情况,他想领导们能命令“后车”(后车亦称副车,古时候军队后勤保障方面的车辆)生病、受伤的士兵坐到车上(载就是这个意思)。用今天的话来说,其实就是需要有充分的保障措施来应对极端情况发生,这样才能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
由这首小诗可以看出,虽然年代不同,但老百姓的内心需要,从根本上讲其实就是这三大方面。如何高质量地满足老百姓的这三大方面需要,无论对古人还是对今人,无论对中国还是对外国,那都是根本不能轻视、漠视的问题。在当今的中国,有个把满足人民需要作为自已根本宗旨的共产党,而且共产党还坚持”为人民服务永远在路上”的观点,这是当代中国的多么大的一件幸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