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这是一本很难归类的书,关于柳比歇夫的传记,时间管理,纪实散文……似乎都能说得过去,但又不太能说明这种书给我的感觉。
柳比歇夫这个人,在他所在的领域(多个)有很多的产出,致力于用数学的方法用于分类学。但在显赫的科学家名列中,似乎又不太被人认识(也可能因为我不在这个领域),要说写传记,这个人平生显得有些普通和枯燥。
要说时间管理,他并没有创造出什么像样的方法论,仅仅是孜孜不倦地记录他的时间是怎么流逝的,每天记录他做了的事情和所花费的时间,然后每月和每年定期统计,并且坚持56年,直到他最后的日子。
这本书读起来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更像作者对柳比歇夫和他的时间统计法的一些记录和思考的文集,丝毫没有要将主人翁粉饰成一个成功人士的意思。
这样一个“普通”的科学家,使用着他的时间统计法来过着他的一生,却过得异常的精彩,他做了大量他想做的事情(毕竟有“很多”时间),并且没有以牺牲娱乐和休息作为代价。
以前我就常常在想,如果是一个普通人,但是生活过的再精彩,应该也不会有人去为他们写传记吧。可我就是想知道如果有这么一本传记,那会是怎么样子呢?
毕竟我想并不是每个人通过努力一定能成为赫赫有名的人,然而这是大部分人是可以通过努力过上他想要的日子。这一点,柳比歇夫似乎是做到了,他最突出的贡献(根据本书),就是创造出了一个方法,让他的生命有更大的容量,并且生活过得很好。
正如书中有句话说到:
没有哪种天赋可以让一个人有更多的时间。
也许“奇特的一生”正是这本书和主人翁的最真实写照。
关于时间统计法
现代的科技发展,大大减少了人们在生活、通信、通勤各个方面的时间开销,但是人们却觉得时间越来越少。
柳比歇夫所创造的时间统计法很简单,就像记账一样记录每一个事情的时间开销。这里的每一个事情是指除了吃饭睡觉等日常生活以外的工作时间。对柳比歇夫来说,包括以下两类:
- 中心工作:写作、回信和例行工作(看参考书、做笔记等)。
- 非科研相关的活动(学术会议、讲课、看文艺作品等)
记录的方法也非常的简单,就是以下格式:
日期+事件+花费时间
每天打给6-7行记录。没有评论、没有表达感受。
月度和年度总结,统计自己在不同事件上所花费投入的时间。比如完成某个论文总共花了多少时间。
柳比歇夫就是这样坚持56年,锻炼出来能够对时间做出惊人的感知和预估能力。
比时间更宝贵的东西——你正在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通过时间统计法,人们会发现了很多平时意想不到的事实:
一天实际用于真正工作的时间远比想象的少。书中用“足足工作了5.5个小时”来描述柳比歇夫的平日工作。
但柳比歇夫用他自己的一生来证明,即时才不出众,但通过时间统计法,把一切的才能集中用在一个目标上,可以取得超过天才的成就。
我在想,这本书所描述的时间统计法,不管用在何人身上都应该能够取得胜利的。因为这些数据能够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能力和边界,在所能达到的极限上越发的接近。
柳比歇夫其他
- 简朴生活:不需要超过最低必须限度的东西。包括职位、声誉等,可能影响独立思考的东西,都在占用他的时间,让他不能做想做的事情。
- 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睡得很多,十小时左右。
- 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最后
不管后人对柳比歇夫的评价如何,有人认为理性到极点,有人认为不值得,有人羡慕和学习,这些都不是柳比歇夫关注的。他终其一生用他的方法记录着他的生活,并且有时间在做着他所喜欢的东西。我想这正是本书所要传达的想法吧。
总的来说,书中的时间统计法看上去是个有趣事情,我会努力去尝试一下这个“奇特的一生”。
阅读《奇特的一生》3小时
整理读后感(本文)1小时
![](https://img.haomeiwen.com/i5047762/d2297abd568817fb.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