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经历了一场传说中堪比高考的小升初选拔,从去年暑假便开始备战,历经半年,自认淡定的心,也被这暗潮汹涌、波澜起伏的考试环境搅得五味杂陈。
一场小升初的考试,虽然考试对象是孩子,实则是孩子背后的父母,更远一些,是父母所代表的家族。表面上考验的是孩子长久以来的行为学习习惯,归根结底是父母对教育的心态。
“只想让孩子快乐地成长”估计是为人父母者普遍的心愿。但是关于何为“快乐”,却是仁者见仁。有一种快乐是易得的,比如“知足常乐”。不要求孩子参加太多的课外辅导,不愿意孩子为学业所累,享受无忧无虑的宝贵童年,长大后即使平凡也心甘情愿;还有一种快乐是稀缺的,比如“建功立业”。为了长大后在成人世界中能够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用担心物质的贫乏和精神的空虚,从小就给予孩子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因为快乐是稀缺资源,要想获得唯有比别人更优秀。快乐是什么,本就各有各的答案,各有各的选择,无谓对错、高下。
从远处看,每年一批批考生以分数优胜劣汰的规则决定上下去留,导致每一对父母心都似乎集体焦虑,但走近细看却是千差万别。
一、 生物学视角:龙生龙,凤生凤
音乐家巴赫家族的8代136人中,有50个男是著名的音乐家;莫扎特和韦伯家族的几代人中都有著名的音乐家。中国南北朝时著名的科学家祖冲之的儿子祖恒之、孙子祖皓都是机械发明家,又都是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智力的这种家族聚集性,一度被认为遗传决定智力的例证。
自认资质平凡或学业平平的父母,更会把希望寄托在各种培训班,小升初冲刺辅导上。用不菲的额外付出填补笨鸟先飞的美好期许。而过往学业优异的父母不遗余力的传授个人学习心得,却苦于孩子总与自己的设想背道而驰。虽然教育各有困惑,但前者的焦虑远大于后者,不但自己不知道如何做,而且也不知道如何检验外界高额的辅导是否有效。
从这个角度上讲,小升初父母的焦虑是在焦虑自己在面临复杂环境的逻辑、思辩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二、认知视角:一考定终生
教育在商人的吆喝声中已经被无限制的提前。从选择早教,到选择幼儿园,到选择小学。如果说前面的选择是用钱包决定,完全可以由父母志愿操控的话,那么这一次,小升初考试则或多或少是由孩子自己决定,由孩子的成绩决定。
从小学面试开始,学校方就开始有意识的选择更符合环境要求的学生。没有上中下不同等级的孩子,只有在应试教育的统一制度下适应性的差别。对于大多数的家族,体制内教育仍是不可回避的选择,既然参与其中,就无法逃避如何不被淘汰的问题。
进入好的小学才更有机会考入好的中学,进入好的中学才更有机会考入好的高中,进而考入好的大学,进入有份好的职业。这种几乎普通的认知将一场考试的成败看成多米诺骨牌。父母的焦虑从希望孩子有份体面的工作被倒推回小升初的考试。看似在焦虑一份体面的未来,实则是想把握将来的不确定。
三、特质与气质视角:不服输的精神
一场小升初,不管是成绩的检测,还是父母信息差的较量。国家已经明文禁止此类选拔性考试,但公立校也许执行较好,事实上教育资源一直都不是公平的。所谓存在即合理,屡禁不止的正是部分学校和父母双方的你情我愿。
所以诸如何时考,如何考之类的敏感信息,总有一些先知先觉,总还有些浑然不知。究起所以,也是社会生活中信息获取能力和机会的把握能力。早些了解信息并把握住的安稳,晚些了解信息并尚未把握的焦虑。凡事欲则立,不能不说处处占尽先机的人也具备一种安身立命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核心往往就是不服输的拼搏精神。
有些父母听之任之,考与不考但凭孩子,貌似泰然自若;有些父母收集整理历年题型,并列出计划逐一攻克。此角度看,焦虑的大多是那些不服输的父母,或者说此类孩子是否也大抵气质相同?
四、社会文化视角:隔壁家的孩子
“孩子都是自己的好”这句话不错,每一对父母潜意识里都认为自己的孩子优于其他玩伴,即使某方面不足,那也是另一方面表现突出;即使目前不足,也相信以后一旦开悟定不落于人后。
假设一群适龄孩子的周末聚会,父母皆熟识并聊起小升初的话题。若是说到谁谁谁考上某名校,姑且不为所动,但若是几位好友全部考上了,就剩自己的孩子,估计就难免心动了。再想自己的孩子不比谁谁差,于是晚上回家开始便开始动以情晓以理,立决心,定目标了。
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是父母,孩子的社交也是一样。只不过孩子心思单纯,不一定如父母受此影响。于是孩子困惑于父母的焦虑,焦虑的已经不是一场考试,而是不能比谁谁差。
人的一生,我们从小到大要经过多少次选择与被选择,又要历经多少桩的不如人意,甚至跌倒、徘徊。而每一次挫折都是增长心智的机会,只不过父母心疼孩子,不愿太早承受那十之八九。但,成长如白驹过隙,片刻不留,愿望终归是愿望,为人父母者唯有心志坚定,多些耐心,才能让孩子不困于考试,不困于书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