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中路
黄色的林子里分出两条路,
很遗憾,我没法同时踏上两道征途,
身在旅途的我,久久伫立,
向着其中一条路,极目眺望,
直到它蜿蜒拐进远处的树丛。
但我却选择了另一条路,并不逊色于那条,
也许更为诱人,
因为它充满荆棘,等待开拓;
尽管在这两条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早晨,这两条小路一起静卧在,
无人踩过的落叶下面。
哦,留下一条待改日再见!
可我知道,一条路又连着另一条,
也许我再难回返。
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回首往事,我大概会轻声叹息:
一片林子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那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
* 英译中:综合方平、多个网络佚名译本,西楠整理
××
「 不是不喜欢物质,但他说他热爱自由 」
中国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曾播出过一期关于德国人卢安克(德语:Eckart Löwe)在中国贫穷山区支教十余年、免费为留守儿童提供教育的故事。
卢安克的经历并不复杂,1990年到中国旅游留了下来;1997年在南宁的一所残疾人学校义务教德文;1999年到河池地区的一所县中学当英语老师,因为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家长们有意见,他离开了;2001年至2013年,他在河池市下属的东兰县板烈村小学支教。在华支教的同时,卢安克翻译和编写了大量的教育相关书籍。
据前央视记者柴静《看见》一书中记录,卢安克在板烈村支教时的生活非常朴素,他靠翻译书和父母的资助活着,每个月一百块的生活费。一次冬天接受采访时,他没袜子,穿着当地老农民那种解放鞋,从鞋子的破洞能看到露出的脚趾。当地县里的官员后来说要给他开工资。卢安克拒绝了。他在博客里写过一句话:“我不敢向学校要工资,因为我怕学校向我要考试成绩。”
他还说过:“(我)不是不喜欢物质,我喜欢自由。”
曾有一段时间,许多人听说卢安克后的第一反应都是问,“这个德国人在中国乡村到底做了什么?有成果吗?教出了什么牛人吗?”但事实上,卢安克的教育方式很难用常规意义上的“标准”和“成功”来形容。若要这么衡量的话,那么他更是一个常规意义上的“失败者”。
据《看见》记录,卢安克在支教期间,曾遭遇一连串的“失败”。最初,对志愿者管理不严,不需要教师证,他在南宁的中学教学,想教“好的、而不是对的”英文,“如果学生能够造这样的句子:Run like the kite; I can fly a bike(像风筝那样奔驰;我能使一辆单车飞起来). 这是多么有想象力的句子,但是根据中国的考试是错的,因为没有这样的标准答案。”段考时,他教的班级英文成绩全年级最差,只有六个学生及格,家长们不快,他离开,在博客里以巨大的篇幅批评和反对标准化教育,反对整齐划一的校园,反对“让人的心死去”的教育理念。
后来,他去了广西隘洞镇的一个村子,租了一间每月十元的房子,招一群从来没受过教育的十四到十八岁的靑少年。他们只会说壮语,卢安克教他们普通话,想让他们从尝试改变自身环境的事情做起,比如怎么画地图、修路,但又发现因为学生们年龄已经太大,所以只能完成任务,而不能自发地创造。
事后他写:“这些事情全都失败了,失败得非常严重。但假如我当时就成功,不成熟的事情就会变得很大,而我自己就会变成我不喜欢的那种人,命运通过失败指出应该走的路。”后来他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完全是通过对当地学生的观察自己总结出来的,并没有借鉴任何一种已有的成功模式,因他认为“每个地方给学生带来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影响,所以他们需要的教育也不一样”。
一些接触到卢安克的人也感到很受触动,但同时又认为“这样的人绝不能多”,原因是他在颠覆常识,会引起人内心的冲突,对很多原本坚固的价值观产生疑问。但卢安克对此却认为,“如果害怕自由,那(提出问题)就危险,自由是一种站不稳的状态……(但)如果有比物质更重要的事情,就不用害怕了。”
相比卢安克,在现阶段回首我自己的人生路,没有过份清贫的生活,也并没有做出什么全然颠覆传统的事情。在过去十年中我所做出的最勇敢、也曾是最不受大多数人理解的抉择,大概是选择了文学作为自己的人生之路。所幸家人虽有不断质疑,但也在物质等方面为我免去了许多顾虑。在全职从事文学工作的过程中,也曾面临名望或利益的抉择,但很多时候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也放弃了。最终决定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专注于自己所创造的内容上。这就是我现阶段发自内心想做的事情。
卢安克,或者说我的人生经验,当然绝非唯一的选择。但我感到,唯有在忠于内心的人生选择下,你我才可能感受真正的快乐,也才可能走得最远而不摇摆。任何人都无法同时踏上两道人生旅途。既知道如此,那就在忠于内心的这条道路上坚定而执着地走下去吧。我知道,无论选择哪一条旅途,途中都有属于你我的、独一无二的景色。
就像卢安克说:“很多人需要我告诉他们怎么样才是正确的生活,但我真的没有办法告诉他们……(世界上)怎么会有对和错呢?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做,这就是对的吧。”他说,“感受”不是欲望和情绪,没有“要达到什么”的动机,只是“诚实和持续不断地对事物平静观察”。卢安克要的不是别人按他的方式去生活,而恰恰是要让人从“非人”的社会经验里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自己。
请回忆你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抉择。今天的你,是否仍在坚守当初的选择呢?
撰文:西楠
伦敦十年 / 独立写作出版 / 鲸鱼主创
××
鲸鱼便签: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听见身边的朋友说到“选择困难”,小到可以是逛街挑选某件衣服时的“选择困难”,大到职业、甚至人生的重大抉择。
根据百科词条:选择困难(别名:选择恐惧),指的是一些人面对选择时会感到异常艰难,无法正常做出令自己满意的选择;在几个选择中必须做出决定时,很恐慌,甚至惊慌失措;导致对于选择产生某程度上的恐惧。
在我们看来,出现选择困难的常见原因,大概有两种:一、内心并不真正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二、恐惧选择的道路所带来的未知结果。
真实的情况是,在漫长的一生中,我们无时不在选择,一个重大的选择下面又包含着无数细小的选择,有时是我们主动地抉择,更多时候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彻底逃避选择是不现实的。我们真正能够把控的,是时常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弄清楚了自己确实想要的,选择就会变得很简单。
再之后,我们所能做出的最积极的事情,就是勇于承担自己的选择了。无论走上哪条道路,都必定是有晴有雨。完全不包含风险的选择并不存在,毕竟金融家也会被裁员,艺术家也可能影响世界。坚持、反思、调整,会比举棋不定或反复无常为你带来更大的自我实现。
与大家分享近日看到的、我们感到有价值的一段话:“有时我们经历一些挫折,就认为我们如果选择另外一条路可能会更好,事实上未必,也许另一个选择甚至会更糟糕。所以我们应当在不断地试错过程当中,定期回过头看一看,自己再做深度的思考,才能够发现相应的问题,并且得以自我提升。”
每一种选择都会带来一段独有的旅程,正因为选择不同,才有了千姿百态的人生。
××
* 本平台作品及采用作品均受著作权法保护;版权相关事宜请联系号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