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之外的地方——《到世界去》
《到世界去》,副标题为都市重压下的心灵回归。作者是徐则臣。
第一次看到徐则臣这个名字时,是在中国书店。在中关村的分店,沿着颐和园路一直向北就可走到北大西门。中国书店本就是经营古籍旧书的,而又与北大这么近,里面的书自然也有很多是关于北大的。燕园风物,燕园历史,回忆燕园等等,这些书泛着古旧的书香,以低廉的价格五本一包起售。
其中一本是各行业的北大校友回忆学生时代,物理系,医学部,经济学院,往后翻到中文系,第一个人就是徐则臣。他是北大中文系研究生,笔下的湖光塔影,让我记住了这个名字。
徐则臣应是中国的正派作家,曾获小说月报百花奖等,但是在当代这种作家的名字往往是少为人知的。人们似乎更爱看那些毫无文学素养的江湖书,以及那些人杂乱无章的青春。
地平线之外的地方——《到世界去》作者在小县城教书几年,又自学考入北大研究生,从此长居北京。租房、反复搬家,到最后终于借高额外债买了房子。他常自称北漂,书中的芍药居、安贞门、海淀南路这些北京地名,我看了也觉得熟悉。
从一个乡村少年,一步步走出地平线,远离故乡,抵达世界深处。他早已在世界文坛有名气,常往返中外知名大学作讲座,关于写作与行走。
『海德堡不会让你惊心动魄。即使城市背后著名的古堡,坍塌过、断裂过、残缺过,你也很难从中看出凄厉和悲惨。你不会像在中国看到的很多古迹一样,有种窒息的沉重,让你有撕心裂肺的痛。中国的很多古迹常会把我的情绪推到顶点,带来绝望的末日感,若残败,你甚至能感到生命无奈而决绝的消失感。海德堡的历史感和沧桑感是柔和的,中国式的历史感常是干硬的、枯涩的,像冰冷的刀穿过你身体。或者是,海德堡的沧桑和历史感更接近南中国,而中国的北方,沧桑和历史是要人命的。』
——《到世界去,海德堡》
上面一段大致可看出徐则臣的文风,他的笔下常有历史感。当一个作家远离故乡,却从未忘记故乡,在世界的另一隅,旅行中将国外城市与故乡中国相连结与比较,这一点在当下的作家中是难能可贵的,可算作旅行的意义。
到世界去,到地平线之外,去看一看。对于普通人来说,人生的深度与宽度尽在此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