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教育要以正向、鼓励为主,而孩子爸爸却以严格要求著称,我们两个也造成很大的意见分歧。
今天学习了早教知识,也算是给我自己了一个明确的答案。所以我分享给大家~
经常能看到焦虑家长的提问,比如:熊孩子总是不好好吃饭,学点什么都坚持不下来,就喜欢恶作剧还屡教不改,怎么办?
这样的烦恼,我们做父母的是不是太熟悉了?
这个时候可能就会有热心的“过来人”向你支招:“小红花”可是个好东西,特别灵验。
有没有中枪,我自己就是这样的,家里还有小红花的墙。[捂脸]
家庭教育中如何用奖励与惩罚是不是已经跃跃欲试了?但要知道,教育是一项细水长流的艰巨事业,只着眼于一时的效果很可能会忽视孩子长期的成长。
但是我已经发现了,效果有时并不能达到预期,孩子可能是为了奖励而去做一件事。
在几十年前,教育和心理学领域普遍是支持使用奖励的。
从70年代开,以德西为代表的心理学家通过一系列实验开始质疑奖励的有效性,并以一篇对过去三十年128项审慎的实验调查研究为结尾,从此将这份争议一锤定音。
【内在动力和外部激励】
通俗地讲,内在动力是指做事仅为这件事情本身,而外在动力是为了获取除此事之外的好处。
例如,如果一个孩子读书,是因为自己喜欢,享受阅读的乐趣,那就是内在动力;如果读书是为了妈妈可以奖励一顿大餐,那么这是外在动力在起作用。
我们都希望孩子做事是从内在动力出发的,因为这样的行为更加持久和稳定。
德西等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外部激励,不仅不会帮助孩子形成内在动力,还会明显地削弱它!
这里所说的外部激励,不仅限于我们常说的物质奖励,还包括介于精神和物质之间的奖励,甚至是部分的口头夸奖。
【德西效应及相关实验】
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随机抽调了一些学生去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所有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
进入第二阶段,学生被分为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就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对照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
第三阶段,研究人员通过观察学生是否仍在休息时做题,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
结果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会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
也就是说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反而衰减得快,而无奖励组却仍然对解题保持了较大的兴趣。
后来很多相关的实验都得出了一样的结论,当人们正在做一件对他来说有一定乐趣的事情时,给他提供奖励反而会减少他的内在动力。这就是所谓的“德西效应”。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发现,孩子特别喜欢的一件事,不断夸奖或者奖励,反而会让孩子不喜欢做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大家也许听过,一群孩子总去一个老人家附近打闹,吵得老人无法休息,怎么劝阻都没办法。
后来,这位老人想了个主意,告诉孩子们他很欢迎他们的到来,并且承诺他们每来一次,就会给他们1块钱。
过了几天,变成了五毛钱,又过了几天,就不给了。这群孩子拿不到奖励,渐渐地都不来了。
看看,外部激励对内在动机的削弱有多么强大!一件孩子们本来纯粹以热爱为目的去做的事情,就这样被奖励毁了。
而且德西派的心理学家认为,即使让孩子完成“无聊的”、“没有内在兴趣”的任务时,依然不要采用外部奖励。
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无从得知孩子会在何时逐渐产生内在的兴趣,而使用奖励,几乎会损坏这种转变发生的可能性。
【自主性是形成内在动机的关键】
你一定会问,如果孩子就是对一件事情不感兴趣,怎么办?
德西提供了一个最明显有效的方法:“给与自主性”,用三步法就能解决:
第一步,坦诚地承认这件事情确实无聊、或者看起来没意思。其实就是共情。
第二步,和孩子聊聊做这件事长期的意义。
第三步,在具体怎么完成这件事情上,尽可能地给孩子一些自主权。
举个例子,如果你希望小朋友培养阅读的好习惯,与其搞一个小红花板,或者承诺一个大玩具,不如跟孩子这样聊天:
“我知道你觉得每天要看半个小时书很费劲,不如看动画片那么简单轻松,但是你要知道,读书能给你更多的知识,而且书里面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当你读多了,会发现他们能带领你去看到更精彩的世界!
这样吧,咱们约定一下,这半个小时内,你要看什么书,完全由你自己决定!
(或者我们可以每个月去书店一次,你可以自由挑选任何你喜欢的书,怎么样?或者你来挑选一个你喜欢的阅读灯/椅子?或者你来定每次读多长时间等等)。”
这种自主性能产生的动力是非常强大的,最终我们希望孩子获得自主的掌控感。
【外在奖励完全不能用吗?】
当然不是的。
实验证明,当这种奖励是惊喜的时候,对孩子而言,是没有负面作用的。
比如,如果你某一天突然带回一个小汽车,告诉孩子,这是由于之前他这个月每天吃饭时间比一个月以前缩短了很多,这对孩子就是一个正面鼓励。
但是,如果这是一个预先告知的奖励,那就走回老路子了,会对孩子的内在动机有害而无利。
对各种教育方法,很多家长判断的标准就是灵不灵,按照某种方法做了,孩子依然不听话,那么这种方法就没用,这是听到过最多的家长反馈了。
但是,教育孩子并不是为孩子寻找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外在奖励方法的流行,最根本的原因莫过于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教育孩子中,要抗拒那些短视的做法,是需要定力的。
另外,我觉得这种方法对于公司里员工的管理也是可以的,偶尔来点不知道的奖励,刺激员工工作积极性,人的心理都是想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