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奖励和惩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员工,到底什么事后该奖励,如何奖励?到底需不需要惩罚,惩罚的度如何控制?
实际上奖励和惩罚都不是目的,而是教育过程中的辅助性工具,都是为了达成我们自己的目的的一个工具,我们为什么要奖励孩子?说到底就是为了加强孩子好的行为(正向强化),因为得到奖励时会有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而人们又希望能够重复获得这种体验,所以奖励能使被奖励的动机得到强化,使被奖励的行为重复发生。和奖励相对应的就是惩罚,为什么惩罚呢?我们目的也是借助惩罚让孩子减少错误行为的出现,因为惩罚会让人得到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而人们又不希望重复这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所以惩罚能使被惩罚的动机得到负强化,从而抑制被惩罚的行为。
家长应该如何对孩子做奖励呢?
首先要有一个先决条件,孩子必须有一个强烈的动机,对奖品有一个强烈的需求,这样奖励才能生效,如果我们通过一个孩子不是很感兴趣的奖励来影响孩子,往往达不到强化的效果,因为孩子根本不买账。
奖励不适合长期使用物质奖励,如果我们长期单独把物质奖品给孩子当做奖励,孩子很容易产生“为了奖品而做什么事”的心态,那就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如果你实在想进行物质奖励,可以遵循“事后发生”和“偶然事件”两个原则。与事前约定好奖励相比,事后的奖励会具有较小的“诱惑性”,让孩子不带着目的完成任务,避免形成错误观念。“偶然发生”是让这种奖励带有很大的随机性,不能让孩子把这个奖励和完成任务本身建立起硬连接,这样能够有效地抵消物质奖励带来的负面效应,过多的物质奖励容易让孩子是去做这件事情的内在动机。奖励应该是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
对于惩罚呢,如何利用惩罚来辅助教育?
首先一定要明确,惩罚不是目的,并且尽可能的少用惩罚。什么样的惩罚才是有意义的惩罚呢?陶行知老先生给我们做过一个示范:“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的同学,校长陶行知发现后命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这个男生在校长室等着挨训,可是陶行知却拿出一个糖果给他,说是奖励他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学生诧异地接过糖。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喊停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给你。那个同学更诧异了。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那个同学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他们毕竟是我的同学啊!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陶行知先生用四颗糖果表达了他对孩子的宽容、关爱、信任与激励,使孩子的担心、疑惑与焦虑被解除,代之是感动与被激励的力量,这是多么高明的一种“惩罚”。
惩罚时要给孩子提明确的要求,我们在生气的时候,很容易就把情绪夹杂在语言中,导致孩子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所以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首先要稳定情绪,用明确的语言给孩子提出要求。给孩子解释清楚一些行为或惩罚存在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让孩子接受后果,这样的惩罚才会更有意义,否则会出现孩子被惩罚后还不知道因为啥被惩罚了。
要孩子接受“自然后果”,不要为了惩罚孩子刻意的给孩子制造困难和阻力;
坚持正向教育,惩罚和奖励最大的差异在于惩罚的副作用太大,孩子不易消除,而且惩罚还特别容易用错,比如:讽刺、嘲讽:伤害自尊心,产生逆反情绪。延时惩罚:孩子已经忘了,感到莫名其妙、抱怨、委屈。滥用惩罚:胆小、拘束、反抗,两面派。惩罚太轻或累进式惩罚:不能一步到位,阻止不了,白受惩罚等等。惩罚不当,非但不能改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反而会强化这种行为。所以,我们最好要坚持正面教育,通过奖励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抑制或消退其不良行为。
没有奖励和惩罚的教育不是完美的教育,奖励和惩罚都有积极的作用,同事又要避免过度使用,否则会出现对奖励依赖和惩罚适应的现象。如何使用奖励和惩罚,这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的去练习和探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