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本书的内容能给我们带来深刻印象的时候,在我们的思想中留下一些东西的时候,那种愉悦感都会出现,并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
听书笔记|阅读的力量关于作者
斋藤孝是日本明治大学文学部的教授,既是明星教师也是畅销书作家。他擅长教人如何进行学习、阅读和思考,并善于通过简单易行的方法,实现沟通、交际等能力的提升。他曾著有《经典的魅力》《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深阅读》等作品,非常受读者欢迎,被称为“日本的沟通大师”。
关于本书
许多人认为阅读能力是天赋,但本书作者告诉我们,阅读是一种可以后天训练而成的能力。它要建立在长期、大量读书的基础之上,并通过听书、朗读、笔记、变换阅读速度等具体的训练步骤,来形成这种能力。至于为什么要具备阅读能力,作者给出了两个理由,一是阅读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健全的人格,二是它可以提升我们的交际水平。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重点,阅读是如何帮助我们形成健康的人格的。
人格,心理学称之为个性,指的是每个人稳定的心理品质,它包括了人的信念、动机、需求等等,也决定着我们的行为方式和现实选择。如果人格不健全,就会对身边的人或事产生负面影响。
阅读对人格地形成,是通过三步来实现的。
首先,人格的形成不仅仅靠自己,还要靠“人际关系网”,阅读是打造这张网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很早就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与各种人交往,观念和行为方式自然就会受到他们的影响,人格就在人际关系网中被塑造出来了。
阅读也会提供人际关系网。当然这里的“人际关系网”要加上双引号,因为它是虚拟的。通过阅读不同的著作,我们如同与各位作者面对面交流,他们带来不同的故事或者思想:《乱世佳人》能给我们讲一个人在战争困境中成长并理解爱情为何物的故事;柏拉图的《理想国》,能给我们阐述一种观点,即如何去管理好一个国家;而《物种起源》能告诉我们自然界依靠进化论前行。这样一来,阅读变成了沟通,让我们体验别人所拥有的真挚情感,或领悟深邃的观念。于是,作者们就成为了虚拟的老师、朋友,对我们产生影响。这就是阅读带来的人际关系网,它让我们不会与社会脱节,不会把自己隔绝起来。
通过这张网,我们的眼界会变宽。你会经常产生类似的感觉:那就是原来还可以这样看问题。这就是打造人格的基础所在了。
我们再来看阅读塑造人格的第二步,是唤醒内心的“暗默性认知”,也就是说把现实体验与阅读感受结合起来。
“暗默性认知”指的是对一些事情,你可能在主观上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但身体和潜意识却有所认知,不知不觉地做出了某些反应。这种认知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就像我们经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通过暗默性认知获得经验教训,比如第一次被炉子烫到,虽然不懂这个痛苦怎么形容,但以后再看到炉子就会不由自主地躲开,这就形成了暗默性认知。
阅读可以唤醒暗默性认知。当我们读书时,可能经常会发现,原来书里说的感觉,我也曾经有过。那些模模糊糊说不清楚的感觉,被别人用明确的文字写了出来,得到认同,就像孩子第一次知道“烫”这个字,原来能形容炉子带来的痛感一样,这就是暗默性认知被唤醒了。当你发现别人和自己有一样的体验,就会对自己形成肯定,而获得认可是人生存的力量源泉,它能使我们确信,自己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这种信念是形成人格的基础。
这种唤醒还能使自我得到进一步拓展,使人格丰满起来。这句话听着有点抽象,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日本有一位知名的摄影家,叫藤原新也,在几十年时间里浪迹了整个亚洲,摄影、旅行,寻找存在的意义。他说:“每一次踏上旅途,我总是更加清楚地看见自己”。他的游记出版时,正逢日本在高速发展,人们在城市化的环境里打拼,变得机械化,缺少生气,不知生存的意义何在。而他游记里呈现的自然气息,唤醒了年轻人对生存意义的暗默性认知,经常有人在读了这本书之后,踏上了浪迹天涯的旅程。这就是阅读促成的机缘,让人尝试拓展自我。
接下来,是阅读塑造人格的第三步,即通过建立阅读系谱,培养“三思而后行”的能力。
什么是阅读系谱呢?
通俗地说,系谱有点像血缘关系,比如巴金、夏目漱石这些作家,都写有三部曲,主题的连贯性就是它们的血缘关系。又比如同一个流派的作家,风格也可以成为它们的血缘关系。通过阅读有一定关联的著作,对某一个领域产生了解,或者说形成了一定的观念,就可以说建立了一个阅读系谱。
从一本书开始,延伸到其他作品进行阅读,阅读系谱不但能拓宽阅读面,还能使人把不同的内容、思想联系起来思考。我们阅读得越多,对事物进行判断的时候,考虑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下结论也就不那么武断,这就是三思而后行。
掌握三思而后行这种技能,是通过阅读塑造人格的最终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外界的信息与自我之间发生摩擦,相互说服,相互融合,最终使你变得更有包容性。一旦这个过程进行完毕,一个健全的人格就会被塑造出来,转换为正能量,促使我们继续前行。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第二个重点,就是阅读能提升我们的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的关键是语言沟通。其实语言沟通的过程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抓住别人说话的要点,加以理解之后,再用自己的观点进行对话。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进行这方面的锻炼。这涉及到三种能力需要掌握:归纳,替换,分离。
首先,抓住话语中的主干,这是人际交流的王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归纳。斋藤孝推荐了一种“三色笔记法”来练习归纳,就是阅读时,用一支有红、蓝、绿三种颜色的圆珠笔划重点。当你认为读到了最重要的内容时,就用红笔画下来,相对重要的内容用蓝色画线,不那么重要但是也比较有意思的内容,可以画绿线。
如果在阅读时,不太好确定哪些内容是最重要的,可以先暂时都用蓝色笔画下来,然后再次阅读画线的部分,从其中选出最重要的内容,画成红线,这样比一上来就区分红线和蓝线内容要更高效一些。时间长了,我们就能锻炼出在大量信息里找到最重要内容的能力,应用到谈话中时,就能迅速发现别人所说的重点是什么了。
接下来我们要掌握的能力,叫做语言替换。在抓住别人说的重点后,我们还要进行理解并重新组织语言,把别人的说法替换为更加容易理解的词语,也就是“换个说法”,这就能让对方明白,你理解了他所说的内容。这好像是一个翻译的过程,斋藤孝称之为语言替换,是沟通中的高级能力。它需要通过大量阅读来掌握足够的词汇量,才能够实现。
掌握这种能力的窍门是,如果对方说的是抽象内容,你可以把它们替换成具象的话语,而具象的内容可以替换成抽象一些的内容。
我们要掌握的第三种能力,是要学会适度的分离。美国有一位传播学教授,叫沃尔特·翁,是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的核心人物。他认为,口语是一种使人相互靠近的沟通方式,但在沟通时,仅仅靠近是不够的,比如说有时彼此说得越多,却越说不明白,所以我们还必须要学会分离的沟通方式,退一步看问题。
这里的分离,指的不是疏远,也不是隔绝,而是找到一种媒介,来进行表达。沃尔特·翁觉得写作就是最好的分离方式。虽然比起面对面的谈话,写作在人与人之间增加了文字这种媒介,形成了某种距离感,但是比起口语,写作更客观、理性,能用文字进行更准确的表达,传递出来的意思也更丰富,使人们在退一步的同时,减少了主观性,增加了一些客观视角,更清楚地看待事物,反而更有利于增进人们的相互理解。
所以通过练习写作,可以增强沟通能力。掌握写作技能的前提仍然是阅读,伴随阅读,再采用斋藤孝推荐的一种“三色写作法”,就可以进行写作训练。
前面我们提到了用三色笔画重点的方法来做笔记,三色写作法,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从画红线也就是最重要的部分里,挑出一些内容,抄写在纸上,然后写出自己为什么认为这些内容是重要的。这就是写作的主干了。然后,我们还可以找出一些画绿线的内容,也就是不那么重要但比较有意思的部分,也抄在纸上,再写出为什么会觉得它们有意思,作为主体的有趣补充。这样,一篇文章的大致内容就写成了。
类似这样的方法,在斋藤孝在他的其他几部作品里也都提过,它的核心就是抓住几处最能打动你的文字,说出打动你的理由,也就是最直观的感受,再对文字加以修饰。这几乎是和我们的直觉最接近的训练方式,比较容易掌握。如果你仍然觉得这样有难度的话,可以从摘抄文章开始练习,毕竟,能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式,也可以达到练习写作的目的。
这就是本期的第二个重点内容,阅读可以培养三种能力,从而提升交际水平。首先,阅读能让我们拥有归纳能力,可以快速地抓住语言中的关键。其次,阅读还能帮助我们提高语言替换能力,就是把别人的话加以理解,以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做进一步的沟通。第三,阅读可以锻炼写作能力,让我们学会准确的书面语表达,更有利于彼此的理解。
接下来,我们说说最后一个重点,阅读不是天生的技能,它如同体育运动,需要经过不断训练才能形成,而且有具体的训练方法。
很多人都喜欢足球。足球有一项很基础的技能,就是停球。如果停不好球,在激烈的比赛场上根本就没法踢,哪还谈得上什么盘带、射门。阅读就好比是停球,如果打不牢这个基础,其他一切思维活动都很难有所突破。
我们可以通过四个具体步骤,来循序渐进地训练阅读能力。
第一个步骤是听人读书。听书时,人会跟随语言去想象气味、声音、画面,想象力能被充分激发。作品的语言越细腻,人的感官越能够得到磨练,越能有印象深刻的感受,求知欲也会随之迸发出来。这一步更适合孩子,成年人可以跳过去。
第二个步骤是朗读。它对人产生的影响会更直接。日本东北大学的一个课题组,早在2002年就通过实验证实,人在读书时,如果朗读,大脑的活动区域比默读时的区域更多。朗读能增加注意力,那些在默读时可能被忽视掉的字句,一个也没法漏掉。而在朗读的过程中,如何选择声调、语速,又会影响到我们对文字本身的理解,所以朗读还能使我们更容易理解文字中那些隐晦的含义。
第三个步骤就是记笔记。刚才我们已经提到了“三色笔记法”以及它的作用,说到底,画线是一个锻炼判断力的过程。而寻找重点这一行为,会使我们在阅读中始终保持紧张感,集中注意力去理解书中的含义。而当我们再次翻阅之前读过的书时,只看画线部分就能快速温习重点,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进行深入的思考。
最后一个步骤,叫做变换阅读速度,就是根据每本书的深浅程度,来决定该用多快的速度来读。甚至在同一本书中,我们也要去区分,哪里应该慢下来仔细读,哪里大致看看就好。这需要有一定的阅读经验作为基础,尤其是在读过一些厚书或难读的书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可以轻易地掌握阅读的快慢程度。训练这个技能的目的,是要学会同时阅读几本节奏不同的书,在多个内容之间来回切换,这种并读的方式会让我们的脑容量越来越大,使思考能力得到提高。
经过这些阅读技巧的训练,如果你能达到一种状态,就可以说自己拥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这种状态被斋藤孝称为“伴随紧张的愉悦”,是阅读时最理想的状态。
除了心态,有的阅读行为也会促成紧张感,比如朗读,它会检验我们的阅读能力。遇到某个不认识的字的时候,如果是默读,我们很容易含糊过去,但如果朗读的话,是没法跳过去的,必须要搞清楚怎么念才行。而且只有在领会了文章含义的时候,读起来才会抑扬顿挫,否则就会磕磕巴巴。所以在朗读时,我们如同经历一场考试,怎么会不紧张呢?更何况,从生理上来说,朗读时,我们必须拓宽自己能看到的文字区域,要看到比所读的文字更远处的内容,这种超出正常目视速度的做法也会让我们紧张起来。
但无论怎样紧张,当一本书的内容能给我们带来深刻印象的时候,在我们的思想中留下一些东西的时候,那种愉悦感都会出现,并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不会随着时间的久远而消失,反而会不时地浮现出来,让我们再度产生充实感,使塑造自我的过程不断得到完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