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后期的政治舞台上活跃着三个文人,一个是靖远伯王骥,一个是威宁伯王越,另一个是新建伯王守仁。这三个人都因功封爵,而且都姓王,人们常常以“三王”相称。明代规定“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三王”得以封爵,不是因为出才的文学造诣,而是恰恰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赫赫战功。
专业不对口,跨领域作战,还能功勋卓著,这对文人来说还是比较难的。因此,他们的成功让后人无限着迷,人们翻阅史料,探寻他们成功的足迹。“三王”之中成功比较突然的可能要数威宁伯王越了。
王越早年的履历中,有一项极为关键,那就是景泰二年的那次考试。这一年,王越参加会试,登进士第,不久便被委以重任,授监察御史一职。这是王越仕途的起点,在各种史料记载中却充满戏剧色彩。
《明史》这样记载:廷试日,旋风起,扬其卷去,更给卷,乃毕事。授御史,出按陕西。由此可见,王越考试过程中,突然起风了,卷子被风刮走了。
更早之前的《明史稿》记载的更为传神:
方对策,旋风起,飘其卷入云中。及秋,使者至,言其王视朝时,从风中坠下,谨持以献,乃越卷也。帝语吏部曰:此当任风宪官。因授越御史,出按陕西,闻父讣,不俟代辄归,为都御史所劾。帝特原之。
王越的试卷,被风刮走后,飞入云端,落到国外。到了秋季,国外使者觐见景泰帝,手拿试卷说,我们大王正在朝会,一张试卷从天而降。景泰帝拿到卷子一看,这不是进士王越的卷子吗?因为与风有关,景泰帝觉得他比较适合“风宪官”,便让吏部授予王越监察御史。
不止官方史书,类似的情节,在李贽的《续藏书》等文人笔记中也有记载。当然,相同的情节还出现在国外的史料中,这就比较诡异了。
风发自上天,一起似乎都是天意,风宪官,风闻奏事,执掌法度,王越做御史似乎再合适不过了。很多人将王越的成功归结为这次偶然,未免太过主观了。
王越有才华倒是真的,早年便苦读兵书,涉猎书史,颇有谋略。授监察御史后,在四川、山东、大同等地巡按,功绩卓然。抚宁侯朱永征毛里孩时,王越由文转武,赞理军务兼纪功赏。鞑靼入侵大同时,王越调集官军抵御,一战成名。后来,王越又率军赶赴河套地区击退鞑靼,王越再显神威。而真正成就王越“战神”之名的是乘风突袭红盐池,大风雨雪夜袭威宁海,两场战役都得风助。
一个人的成功是点滴积累的, 王越一生向学,无论是作诗,还是领军都可称之为人杰,就连王阳明都视其为偶像。风不过是王越人生中的有力因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