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可能会触怒太多的家长。
孩子和家长的困惑
因为有太多的孩子痴迷手机、游戏不能自拔。学业荒废,意志消沉,一蹶不振。
手机恨不得时时刻刻带在身边,玩手机到凌晨两点,第二天早上起不来,成绩下滑,脾气暴躁易怒,对周围漠不关心,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一定也有家长被通报,他的孩子在课堂上打瞌睡吧?那极有可能是因为他熬夜玩手机的原因……
然后家长各种方法都用尽。断网停机,训斥打骂,苦口婆心……
软弱的孩子可能会屈服。但是更有很多叛逆期的孩子,或者软磨硬泡或者态度恶劣强硬不惜走极端路线,不达目的不罢休,最终家长无奈,又把手机还给孩子。
亲子关系极度紧张,根本无法沟通交流……
父母们焦虑,无助,痛苦,又心疼。
我曾经也是对游戏深恶痛绝,因为我的孩子也深陷其中。
往事不堪回首
从很小的时候,大概小学二、三年级,就开始凑在一些痴迷游戏的孩子周围,看他们打打杀杀,如痴如醉,仿佛不知道饿不知道渴。
天天往人家家里跑,叫吃饭了都不想回来。
我是一个非常重视孩子教育的妈妈。从小就注重培养他爱阅读爱看书的习惯,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后来上小学,也都是一名佼佼者,老师的骄傲,家长的骄傲,聪明又伶俐。
我的孩子一定要有出息,我是抱着这样的信念的。
怎么能允许他沉迷游戏,误了大好前程呢?
但是那个东西好像有着强大的魔力,它吸引着孩子们,包括我的孩子,每天不玩就魂不守舍,兜兜转转,总要玩过才肯罢休。
后来,约法三章的情况下(每次要先学点东西,再玩游戏,加上时间限制),自己也弄了一台电脑。从此那个孩子,算是在家里可以看到身影了。
不是没有约束,也不是不给玩。每天一个小时,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不算太多也不算太少吧?
但是一路管下来,我的孩子却和游戏越走越近,就好像是恋人的关系,越反对他们在一起,他们的感情就越如胶似漆,不可分离一般。
为此,我们也是十分的苦恼。每当看到有家长对游戏深恶痛绝,在网上痛斥游戏,要求它们下线的时候,感觉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反思
当一条路走着走着,走不通了,只好折回,寻找其它的路线。
于是听到很多不一样的声音。
他们,或是一些懂孩子的教育者,或是一些心理学家,想孩子所想,说出了孩子的心声,站在孩子的一面,痛斥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人,高高在上,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对自己孩子的痛苦、困境,视而不见,好像生怕我们的孩子,有一点点真正的快乐。
不能不问,我们的爱,都去了哪里?自从孩子上了学,好像我们关心的,就只有学习。
后来想想,对自己的教养模式,做了以下的分析。
第一次为人父母,可能管教方法不当,总是不自觉地会从负面强调他对游戏的瘾,以及我们对他的不满。
没有管住孩子向往游戏的心,那仅有的几次骂甚至是打,却让孩子自至今铭记在心。
自从玩上了游戏,加上后来又有个小妹妹,反正他好像在我们的眼里不再是唯一,不再是我们疼着爱着的那个宝贝。
虽然他也才几岁是个小孩,却要做一个懂事的大哥哥,凡事让着妹妹,不管谁的错,受责备的都是他。
我们不是从正面,也没有耐心从正面进行引导,把他从游戏里拽出来。
只是一次次地谴责,贴标签,他就是那个沉迷游戏的小孩,没错。
现在想来好像那些刻薄的语言真的像一把把刀子,在我们的管教下,他不是离游戏越来越远,而是和它的感情越来越深。
好像现实生活中,爱玩游戏的他越来越不被认可,父母的责备与声讨,爱和重心的转移,把他一步步推向游戏。
现在想来可不就是贴了太多负面的标签,少了正面的肯定和关照?让他觉得不被认可,一无是处,只能和游戏同病相怜?
换一种角度
相信现在有很多孩子的梦想,就是可以天天玩游戏没有人限制,想玩多久就玩多久。
听到一个老师的课,说其实他们的梦想,可能不是玩游戏本身,而是对自由的渴望,那种我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想玩多久就玩多久而不被人限制的自由。
为什么他们要沉迷游戏呢,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快乐太少,无条件的满足太少,被许可太少,被限制的得不到的太多。
他们即使被允许玩游戏,或许从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被许可,而是一边玩一边挨骂。
所以,即使他们玩的时间比别人已经多很多,但是仍然觉得不够,那是他们内心的一种亏欠感,而只有在游戏里面他们才会感到无比地痛快。一路过关斩将,找到自信,找到做自己的感觉和自由,感到被认可,和成为他们自己的痛快。
这对应了他们现实中每一个需求,都得不到别人的理解、支持和认可、总是被限制的情况。
为什么有些孩子就能有高远的目标、理想,并能为之努力不懈地奋斗呢?
因为他们在现实中得到了满足感,得到了快乐,得到了足够的爱和自由。
当他有满足感幸福感,他就有愿望去追求更高级的、新的东西。
这种不被限制、想玩游戏想干什么、说什么都可以的自由,或者被认可,被爱,让孩子得到满足,不再渴求。他就会去追求更高级的东西。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它们由低到高,越低级越基本。
游戏是一种底层的快乐。当这些底层的需要被满足,然后他才能去探索更高级的需求,去逐步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当需求被满足,他们就会有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我们的父母往往太过焦虑。见不得孩子如此“浪费生命”,所以这种低级的生理需求都得不到满足。
一直被限制,才一直渴求。所以他们一直还停留在这种低层次的追求。
其实如果你有心,像这样的心理学解释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学者老师,都在强调游戏无罪。
当孩子在现实中得不到认可,有太多的压力,受到太多的打击,反而有可能是游戏在疗愈孩子的内心。
那是一种自我修复、保护。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孩子会表现出要命可以,但是手机不可以夺去,游戏不可以舍去的原因。
常常是这样,表面上我们是在对孩子负责,约束孩子玩游戏用手机的时间,却因为不恰当地反对,无意中更促成了他们的亲密无间,如饥似渴。
想想,还真可能是我们大人太过于紧张了。我们自身的焦虑,再加上学校老师不停地义正辞严地呼吁、声讨,我们好像无路可逃……
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学校里从早到晚地学习,周末各种报班,孩子在该快乐玩耍的年纪,却没有多少快乐可言,孩子都那么累了,玩会手机玩会游戏放松一下有什么不可?
不就是作业太多任务太重吗?不就是我们的孩子不想完成吗?我们的孩子是超人吗?不会累吗?
尤其到了初中高中以后,那么多的科目,每科的老师都想布置尽可能多的作业,占用孩子尽可能多的时间,把自己的那门学科学好,只要你做,只要你想,就做不完的题目……
所以即使美其名曰过周末,可是你的孩子放松了吗?得到休息了吗?
而游戏这时起到了为学习减压,放松身心的作用,让孩子释放疲惫,调整状态,愉悦心情。
它真的那么罪不可赦吗?我们的教育真的没有问题吗?
让我们一起反思。
写在最后
有研究认为,游戏能在一定程度上开发大脑,提高思维能力和灵活性,提高注意力和感觉运动相关功能。
只要不过度沉迷,适当地玩,有益于身心健康,可以提高幸福感。
玩游戏的好处
促进团队协作,控制攻击性。瑞典Gothenburg 大学研究得出:暴力电子游戏可以促进玩家团队协作的能力,控制玩家攻击性等不良社会心态。
或可改变大脑结构。在英国某杂志上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报告,一些常玩电脑游戏的青少年,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的大脑扫描显示,“频繁玩家”大脑中的“腹侧纹状体”比其他人要大。
游戏使人快乐。从视觉到心理,刺激玩家体内自动生成一种叫内啡肽的快乐因子,给玩家带来一种天然的欣快感。让他们从游戏中找回纯粹的快乐。
对老年人来说,玩电子游戏能延缓大脑衰老。美国对年龄在60至80岁的一些老年人研究发现,电子游戏帮助提高老人的记忆力、分析能力和同时应对多种状况的能力,有利于对抗大脑衰老。事实证明,老人玩游戏更长寿。
作为就业选择。游戏作为一个大的产业,发展如火如荼,越来越受到欢迎和追捧。电竞作为一个职业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
愿每一个孩子,都被善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