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无罪

作者: 杏坛耕夫 | 来源:发表于2017-07-04 09:31 被阅读9次

    一摔,二踩,三扔,一部品相不错的手机经过一连串麻利的动作之后安安静静地躺在水中寿终正寝了。身为老师当作全班同学的面如此虐待一位女同学的手机,实属不当,事后想想还是有点害怕。毕竟全国各地关于老师制止学生完手机而造成惨剧的事情屡见不鲜;可作为学生,在大多数同学都神情专注地埋头书本,而自己却沉迷于《王者荣耀》,这本身就是一件是可忍孰不可忍的事情。招致如此的结果,可以说是咎由自取。

    就手机本身而言,它只是客观无生命的存在,之所以在现实社会普及面如此之广,当完全归功于伟大人类的聪明才智。从手机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功能看,其仅仅是用以沟通以节省时间和精力。可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那枚小小东西的功能被聪明的人类进行无限度地挖掘。这样,其在世人生活中的地位也就日益变得重要起来。原本只是零部件的组装和拼接,可经过人为加工,并附加上更多外在的东西。放眼当下,手机可以说已经成为公众生活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从功用性角度审视,随着手机普及率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便捷。传统的慢节奏因为高科技的介入而变得便捷高效起来。

    不过,尽管手机在人们日新月异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从要义上说,其的使用范围和对象必须是由限定性的。一样东西只有放置的正确的地方,其的正功能才能发挥出来,才能物尽其用;反之,将会给生活和人生带来无法预知的不测。冷眼观天下,远的不说,就近几年各种媒体曝光的关于手机所引发的让人痛心扼腕的事情随处可见:开车玩手机,导致车毁人亡,还伤及无辜;手机网购身陷诈骗传销;父母带幼童上街,有痴情于手机,导致幼童丧生车轮......一桩桩血淋淋的事实,一件件让人啼笑皆非的闹剧因为手机的普及而大有甚嚣尘上的趋势。撇开其他不可抗的外力因素,单就事件的本身而言,看上去手机是制造事件的罪魁祸首。其实当公众从感性回归理性认真思考事件的始末时,不难发现,在整个过程中手机是无辜的,只是一件附属品和工具。之所以被冠以千夫所指的骂名,是因为它只是无生命的存在,没有洗清罪名的功能。相反,导演一幕幕惨剧、闹剧的真正主角则是人类自己。试想,如果人类能够理智对待手机,把它当做生活的附属品,认清其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所以的荒唐、滑稽和悲剧就可以避免。

    追逐时尚是普罗大众普适性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人们往往会由主任下架成奴仆,由主导者保持受驱使和奴役者。而这种态势的翻转催生的直接结果就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很多人会变得弱智和愚钝。其他的姑且不论,单就学生及其家长对待和处理手机的事件看,由于精于世故的家长,因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切身感受到手机的价值和意义。在这种认知的左右下,他们开始把这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公理推及到孩子的身上。当强大需求与强大的市场联姻,所有的新鲜事物就似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世人的生活中,发生在不可能发生的地方。尽管声光电日益充斥世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传统的东西仍然具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且很多传统的在生活中还依然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重要的作用。就学校而言,实体的教室,纸质的教材,活体可视性的人,三者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依然是学校存在的基本特质。即使网络教学、学习成为新宠,但因为其的虚拟性仍然不可能成为主导。在所有外在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如果把希望都寄托在虚拟世界,这种本末倒置的结果给人们带来的后果将是无法预知的。学生,只是孩子,他们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是有限的。由于年龄的原因,很多学生分辨和抗诱惑的能力是欠缺的。当他们把自己安置到一个全新的层面视觉和听觉冲击的世界,由于定力不够,往往会走向极端。玩物丧志,可能言过其实,但只要认真审视当下,由一部小小的手机引发的悲剧时时出现在各大媒体的版面。事情没有发生时,一片祥和;当既成事实出现,呼天抢地也无济于事。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什么年龄干什么样的事情。家长是孩子最重要,也是最好的老师。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在当下已经被人们赋予更丰富的意蕴。如果在孩子的教育和引导方面,家长能够以这样的心态对待,尽管有点别样的味道,但多少还是行走在正道上;如果把这种不输聚焦在孩子的吃穿用度的攀比上,这就是明白人做傻事了。我们不反对接受和使用新事物、新东西。但在选择的时候,我们需要甄别,需要思考。如果没有家长的不理智,也就不可能出现那么多问题孩子、问题学生。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手机成人生。原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物放在一起时,多少还是在历史传统和现实时尚之间找到平衡点。这种平衡点不是静态的沉寂物,而是渗透了浓浓的人情味。在手机泛滥的当下,在处理手机问题时,是生存,还是死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手机无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uyt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