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在上海的签售会,我邀请了我的好朋友杨小米老师来站台。小米老师是心理学科班出生,她是畅销书作家,也是自媒体大V;但让我最佩服的,并不是这些琳琅满目的title(头衔),而是小米老师万里挑一的提问能力。因为,我深知道,一个人要拥有极强提问能力,一定是来自于长时间的深度思考和刻意训练。
提的问题是表象,思考的深度和角度才是本质。
我自认为自己的提问能力,在同行中不敢称作数一数二,也能算作出类拔萃。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我把别人问倒,却很少有人能把我问倒。但每次和小米对谈或聊天,有时候她看似不经意的一个问题,就会在我的大脑里引爆,把我的脑细胞给激活,快速运转,然后让我发现一些连平时考虑周全的我,也没能发现的角度。昨天小米的访谈提问,也不例外。
访谈环节里,小米老师问:上次帅老师来上海,我们在茶馆里聊了6小时。在走的时候,帅老师说,小米啊,我刚问了你几个问题,就知道你整个经济状况了。我后来求证了一下,发现帅老师的判断已是八九不离十。那我想问一下帅老师,为什么我们要迅速判断一个的经济实力呢?或者说为什么判断一个人真正的实力会特别重要?判断的时候有什么方法吗?
这个确实是我近半年内遇到过最好的问题,我想了一想,回答道:迅速判断一个人的经济实力,并不是因为我们势利眼,要看对方有没有钱,才决定要不要交这个朋友。这点不重要,因为没有一个人,会从一开始,就非常有经济实力。交朋友主要看人品,看共同兴趣等。所以,这个问题的关键其实是,我们要判断,那个人所说的经济实力,是不是他真正的经济实力。说简单点,就是我们要学会迅速判断,那个人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的?
为什么判断真伪,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重要且必要的呢?举几个例吧,比如事业上,你选择合作方时,对方可能为了争取合作而夸大自己的经营数据,如果你只是简单地听信对方的描述,这个合作在一开始,就注定是赔本买卖;又比如感情上,有一个叫作pua的群体,用朋友圈来包装自己,假装自己有钱有闲有学问,以骗取女性的欢心,最终导致对方身心受损;再比如更简单点,学习成长上,有些不是老师的老师,却敢称自己是教育专家,或只是出了书卖得不怎么样,却自称畅销书作家,如果你一时鬼迷心窍,跟随骗子学习和成长,后果将不堪设想。
以上每一个场景,都是每一个人生活中很可能会碰到,甚至是已经碰到过的。而当你面临骗子的时候,可能会浑然不觉,而任何一个损失,对你而言,都可能是巨大乃至不可挽回的。
所谓行走江湖,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只要多拿出一点思考和判断,就能挽救很多可能的损失。
具体要怎么做呢?以下,就是我多年从事咨询和识谎工作总结出来的江湖防骗“道法术”。
1)防骗之道:亲身经历为实,其他为虚
防骗之道,就是防骗最大的前提条件。常言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但现在信息传播渠道和平台丰富,与古代不能同日而语,所以眼见也未必为实。
“眼见为实”的理解不应流于表面,它的精神内核在:只有亲身经历的,才会接近真实,但如果是道听途说,或从旁观察,都有可能是假。
记起上年圣诞节,机缘巧合下和知名制片人杨善朴老师共进晚餐,杨老师还带了两位公子同来,老大老二机灵可爱,都是十岁出头的模样。我们在苏州排名第一的西餐厅,开了一瓶好酒,品尝着从外国空运过来的海鲜与牛排。然而,那天最值得回味的,并不是这顿饭的本身,而是饭局上一段简短的对话。
还记得那天三杯下肚,我的话慢慢多了起来,我边撕扯着手中的龙虾边对旁边两个孩子说:你们知道吗,其实比这波士顿大龙虾味道更鲜,肉质更有口感的,是新西兰的皇帝蟹!
听完这句话,一般孩子的反应,很可能是:啊!我也要吃!或是:皇帝蟹长什么样子呢?
但杨老师的两位公子并没有这么反应,反而他们说出了两句话,让我吓了一大跳。
听完我的话,老大放下手中的食物,认真地问:你说的是真的吗?
我点点头说:嗯!是真的!
这时候,老二也放下刀叉,马上接着问:那你有真的吃过那个皇帝蟹吗?你有试过吗?
我继续说:是的,在我去新西兰的时候吃过。
这时候,我注意到老大老二的神经才放松下来,脸上的露出了一个“噢!看来皇帝蟹是真好吃!”的表情。
“你说的是真的吗?”
“你自己有试过吗?”
这两句话不断在我脑海中回响,不得不感叹杨老师对孩子们的教育。作为知名的制片人,杨老师在电影圈中一定见过形形色色的人,也一定经历过大大小小的坑,如何在一开始就把风险降到最低,以防被骗?
杨老师和他两位公子已经给出了答案:多问一句,你自己有试过吗?
如果是你亲自试过的,我会相信你的判断;但如果是你听回来,或是看到的,我会在心里打一个问号。
比如,有人向你推荐帅老师,他说帅老师的书不错。请你多问一句,这本书你有看过吗?如果有人向你推荐千分之一俱乐部,你也应该问他,里面的课你有上过吗?如果对方说有,你才可以相信他在说一个事实。
因为,亲身经历,是一切真相的前提。
实践出真知,哪怕你如实相告,但若这不是你的亲身经历,距离真相可能是十万八千里。
2)防骗之法:数据化思考,而不是冲动决策
最近我的一个朋友来问我,说她一直学习的那个培训机构,开始在全国招城市合伙人。机构的宣传非常触动人心,大意是:只要缴纳50万块钱,你就能成为该机构的合伙人,并获得自己所在城市的独家代理权,可以在该城市销售该机构的线上线下课程,来获得利润。
我的朋友听了很激动,她跟我说:像宣传里说的,这对我而言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能成为我认同的这个机构的合伙人,帮他们机构卖课,每卖出一个,还能得到15%的返佣,真的是名利双收。这50万,我付得起,可是我还有一点犹豫,因为这几乎是我和我老公这几年奋斗的全部积蓄。
这不就是明摆着被人卖了还替别人数钱吗?
于是我斩钉截铁地说:别去!
她被我的果断吓了一跳,连忙问:为什么呢?
我说:我来问你几个问题,你就明白了。首先交上去的这50万,是只能买来一个所谓的合伙人资格,还是说机构会给你赠送等值的会员卡或等值的课程名额?
她说:只是用来买资格的,算是入门费,没有其他赠送。
我说:好,我们来算一笔账。据我所知,这个机构最贵的课程是1万块钱,你卖出一个课程,返佣15%,即1500元,交上去的50万是你付出的成本,卖出一个你赚1500元,你要卖出334个这样的课才能回本。你估计你招满334个能交得起1万学费的学生,需要多长时间?
她说:快的话,两年吧?
我继续问:慢的话呢?
她有点不确定:5年吧。
我说:你看明白了吗,假设你真的5年才能回本,相当于你5年赚回50万,也就是你的平均年薪是10万。这相当于你交了50万,又替别人打工。如果是这样,你何不直接应聘该机构的销售岗位,直接打工,一年算上提成至少30万,5年下来150万。关键是这是净赚的150万。你那个是回本的50万,什么叫回本,也就是净赚为0。这相当于,5年前,机构赚了你50万,你清空了积蓄;5年后,因为你的招生,机构得到了大部分的钱,也得到了人,机构得到了一切,而你,只得到了教训。
她听了有点不服气,还不愿意承认自己差点被骗的事实,她辩解道:那怎么能一样,我会有一个合伙人称号!
我说:实际点吧!这是合伙人吗?这就是代理商,而且是最惨的代理商。如果你还洋洋得意地宣称自己是个合伙人,相当于你当众承认自己是个傻逼呀!
她叹了口气:人艰不拆啊!
为了启发她的思考,巩固她的信念,我又问了她一个问题,回答完我的这个问题后,她就茅塞顿开了。
我说:我再问你啊,假设这50万,你没有加盟合伙人。而用这50万作为首付,在你所在城市的近郊买一套房子,你能买一个怎么样的房子呢?
她算了一下:应该能买个小别墅吧!
看到她长舒一口气的样子,我知道,她不会再被骗了。
但在我看来,其实这位朋友付出的真正成本,并不是那50万,而是她的冲动。
冲动是每个人这一生中,最大的成本。如果你能消除冲动,你的人生便能0成本启动,如此一来,往后每一个你得到的结果,都是赚的。
时刻提醒自己,要理智思考,别冲动决策。
花点时间,把问题数据化,算清楚手上的每一笔账。
因为,你不给生活算账,生活就会找你算账。
你不为正确的决定负责,就得为错误的决定买单。
3)防骗之术:追问到最后一个细节
保持好奇心,不断追问,永远是最好的防骗方法。因为所有的行骗话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模糊。当你去追问细节时,模糊就会渐渐变清晰,真相也会原形毕露。
前两天在上海的饭局上,有一位行动力非常高的CEO,年纪轻轻就创造行业内不凡的业绩。饭吃到一半,他拿着手机,感叹道:哎,我这个员工,又没有完成工作任务了。他试用期还没有过,我现在也是蛮纠结要不要用他的!
我问了一句:关于没有完成今天的任务,他有什么解释吗?
CEO递过来手机,上面是那位员工刚发来的一条微信,员工说:我刚从医院回来。
我马上说:你不需要纠结了,这个人不能再用。
CEO问:为什么呢?
我说:很简单,他在忽悠你。因为他给出的理由是一个模糊信息,然后也没有后续的解释和细节。他只是试图用“从医院回来”这个模糊信息,来引起你的同情心,从而不问责他没完成工作的事情。
CEO比较谨慎:这样会不会太武断,也许他真的生病或家人生病要去医院呢?
我说:不会武断!那是因为,如果他身体不适要去医院,明知道会影响工作进度,他应该提前跟你说明情况,申请延后完成;如果他家人有紧急情况,真的占用了本应该用来完成工作的时间,他也该在之后给你详细说明,并诚恳道歉。但他并没有这么说,他只是说,从医院回来。而且我猜,这种情况应该不止一次?
CEO点点头:是的,确实是这样,不止一次
我说:对啊,而且他一次犯了两个错误。没有按时完成任务,是第一个;然后还找借口撒谎,是第二个。方法有问题可以教,态度有问题坚决不能要。
CEO马上给助理打了电话,让她准备那位员工的离职手续。
细节决定成败,而天下所有的真相,都藏在细节里。
常说人艰不拆,但依我看,因为人生太艰难,所以不得不拆。如果不拆,人生将会更艰难。
而拆穿谎言的最好办法,就是追问到最后一个细节。
比如有一次,在饭局上,一位大哥多喝了几杯,开始吹嘘自己现在所在的行业如何如何赚钱,他说:我现在每个月,基本上税前收入,就是30万!
我一听完,好奇心马上被激发起来,紧接着追问了一句:大哥,恕我冒昧,我想请教一下,一个月30万的收入,一般要缴多少的税啊?
大哥突然愣了几秒,然后回过神来说:这个我都不记得了,反正就是太多了。
每个月扣税,会不记得?
而且,按照常理,一个人有可能记不得他的大额收入,但大额支出,该会记得清清楚楚。我一下明白过来,大哥的迟疑,含糊,证明他的说法有水分。
无独有偶,有一回参加教师行业的聚会,有个老师讲:我从大学毕业出来当老师的第二年,就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车,兰博基尼!
我的好奇心依旧被激起:太厉害了!那你当时买的是哪一款,什么型号啊?
老师突然显得有点慌,说:好久以前买的,记不清了!
买车买的什么型号,会记不清?呵呵~
我保证,当时我真的只是好奇问一下,没想到居然识破了谎言。
所以到了后来,我就养成了习惯,听到有人吹牛逼,我就再问几个关键细节,一来鉴别真伪,二来鉴别人品。
还有一次,在同学聚会里,一位同学说自己最近在东南亚投资了不少房产,他说:就像我在柬埔寨金边投资的公寓,回报率真的超高,我先买了一套,然后接着又买了10套。
我抱着求真务实的态度,马上拿出手机,搜索出柬埔寨金边的地图,递给同学,问他:我请教一下啊,你那个公寓是在金边的哪个区域?麻烦指点,我也关注一下。
他看着金边的版图,有点慌,随意指了一个位置说:大概就这吧,地图其实我不太熟!
投资了11套公寓,不知道在地图上的哪个位置?我还没问他:如果地图不太熟,那个区域叫什么呢?我自己搜搜看?
毕竟老同学嘛,留点情面,反正我已经要到我想要的答案了。
世界上任何一个谎言,最后都要败给细节。
所以,回到最开始的问题。
当有人向你展示公司的业绩时,不妨问问他们的销售团队有多少人。
当你的追求者朋友圈老发飞机头等舱照片时,问问他头等舱机票多少钱。
当你看到有人自称教育专家时,问问他教了多少年课,有多少学生,发了多少论文,什么机构颁发的专家认证。
当你听到有人说自己是畅销书作家时,问问他一年卖了多少册书。
然后你就会发现,有人告诉你,自己公司卖课一个月收入3个亿,而销售团队只有20人。你会发现,有人告诉你,头等舱的机票800元一张;你会发现,有人告诉你,自己在线上做过几次经验分享,收听人数不到100,就成为了教育专家。你还会发现,有人一年卖5000本书,就说自己是畅销书作家(参考数据:我的第一本书,上线一天,就卖了5000本)。
这个时候,真相昭然若揭。
因为,所有真相,在细节面前,都会暴露;
而所有谎言,在细节面前,都会败露。
祝你永远都用不上以上的道法术!
晚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