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要从张艺兴的那次舞台说起。
一首纯长沙话的rap《湘江水》帮助艺兴拿下了与刘思鉴的pk胜利,保住了上位区排名的同时也进一步向世人展现出了他对于hiphop音乐的热爱。
如果说关于这首歌的讨论到此为止,这本应是个皆大欢喜的场面,毕竟当老同学“功夫胖”的名字出现在词作者一栏时,也算是回应了艺兴在第一期节目里埋下的“彩蛋”。
但争议还是来了。
在节目播出的当晚,向来点评直接犀利的丁太升老师,在微博对新一期的“我是唱作人”做了reaction,其中在提到这首《湘江水》之时,对词作给出了如下评价。
“而歌词,则是差之又差,缺少真情实感的爱,只能依靠一些地标符号去强调我爱长沙”。
得知此事后的胖别也马上发了条微博给予了回应,并cue到了丁太升的微博简介——“你愚蠢你的,我冷漠我的,互不打扰”。
加七君当时并没有对此事作出任何评论,因为我始终认为电影、音乐和文字都是属于很私人化的事物,不同个体间出现些意见不和的现象真的太正常了。
举个例子。
有人始终都不认为《闪灵》是部可反复琢磨的经典作品,也有人一辈子都无法接受以蛋堡为首的“Jazz Hiphop”。这种情况是由生活环境、性格脾气与人生经历等多种原因混合造成的,只是人的一种习惯特性,并无对错之分。
所以当时我并没太把此次“小摩擦”当一回事儿。
殊不知,胖别的这条回应竟然成了拉开此番风波大幕的序章。
一、功夫胖VS丁太升,一场“见招拆招”的“较真”之旅
也许是因为感到被小胖的用词“冒犯”,又也许是对小胖被粉丝给予的“湘江词王”称号有所不满,总之丁太升老师还真去搜索了几首粉丝推荐的佳作,并在微博公布了自己的“拆解分析”。
对于这第二波回应,real talk,我不太认同。
我的确是很喜欢胖别的词,虽然我也并不太中意那首《湘江水》,但从他的其他作品中我总能感受到文字下藏着的那一股子暗劲儿,值得被反复地拿出来回味和理解,而首先被丁老师拿来拆解的《离骚》就是其中之一。
我首先还是要对丁太升的这次表达给予充分的respect,因为他倒真不像是“为了黑而黑”,他的确是在费心地做拆解,并希望以此证明自己的观点未失偏颇,可他对于《离骚》这首歌的拆解,从第一步开始就错了。
明明在网易云就有这首歌的原版,可他却偏偏选择了被修改和剪短后的节目版本。
我认为评论任何一项事物,都应该尽量在自己有限的维度里尽可能地把眼界延伸,其中最基础的一点,就是完整性。
读一本书你要看完,听一首歌亦是如此。
而在我看来,《离骚》中最有力的两句话也恰恰都留在了没被丁太升回应的Verse Two里。
“不只为反抗,这次为了自由保障,未来孩子的思想才是最大(修改)的宝藏”。
“就算刽子手逼着我跪着走也双手提交,阐述我生命意义写下的离骚”。
前面一句道出了一条社会真理,因为思想大概永远都是重要的,它决定了我们能看到多远的事物,又能在时间留下多深的足迹;而后面一句则饱含着一份在困苦环境里依然永不妥协的倔强。
我想这并非是丁老师口中的“搞得太悲怆了”和“早已光天化日”,要知道在更早两年的2016,纸博士(国蛋)就曾在《1212》中写出过一句类似的歌词,而如今这首歌依然很“正常”地在各大平台受到了下架的处理。
对另一首歌《跳跳蛙》的点评也亦是如此,丁老师其实并没有做到对作者的创作初衷及发表环境进行广泛的涉猎和考量,这对于作品本身来说并不公平。
哪怕是在说唱圈之外,对于那首酷玩乐队脍炙人口的佳作《Something Just Like This》,如果你不了解他们的创作初衷与背景的话,那无疑也会错失最为闪耀的一份感动。
不过总体来说,在这场风波的“第一章”里,虽然我或是网友与丁太升老师的看法多多少少产生了一定的分歧,但也尚属于讨论的范畴之内,并给予了对方观点一定的认可。
因为此时此刻的丁老师,都只是在就事论事地“较真”而已,而在小胖发布了那首《我说的Freestyle》之后,这一事态便开始渐渐地变了味道。
二、从“较真”到“较劲”的转变,使这场争论渐渐变了味儿
在小胖凌晨发布作品后仅两个小时后,丁太升的回应便随之到来了。
在我看来,丁老师的这次反应,有点太急了。
他先是例举了小胖在歌曲中疑似攻击他的15个“痛点”,然后一一从文学的角度开始了拆解分析的回击。
说实话,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真的以为自己是打开了新一季《奇葩说》的大门,而也正是这一条微博,让我开始对这一事端不再持有原有的所谓“中立”态度。
首先便是功夫胖在“尊重你说话的权利,但是讨厌你凌驾,你没爱过hiphop怎么会懂我说的情话”这句词中点出的“凌驾”二字。
我认为,丁太升老师的言行之所以在后来引起了一众rapper们的反感和抨击,主要原因其实就在于这种他不认为自己展露出的,“凌驾感”。
丁老师说自己从没凌驾过任何人,他只是强行令自己站在行业的标准上去点评,从而得出最客观的答案,且他非常反对“音乐本无好坏”这句话,他认为评价一首歌就应该从音乐性、艺术性、思想性、格局等层面综合考量。
但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丁太升到底懂不懂hiphop?或者说他是否了解说唱音乐的“所谓标准”?
对此,说唱爱好者把贼孙(Buzzy)给出了完全否定的答案。
虽然有点绝对,但也不无道理。
那么就又会有人问了,一个不懂hiphop的人可不可以评价hiphop音乐呢?
我认为可以。
且不说那已经在网上被用烂了的“冰箱理论”,你只需打开知乎随便搜索个什么话题,映入眼帘的就必定会有“如何评价XXX”之云的问题。
但这种评价从来都应该只代表个人,而不是强行要求对方认可你的观点。
你认为A是对的,我认为B是对的,彼此解释一波之后此事就应该要翻篇了,而不是我继续追着你说“认为A是对的”就是一件多么不real的事。
这种“凌驾感”还体现在了评价方式上面。
丁老师的拆解,其实偏向于“咬文嚼字”,且带有着一种“看似客观”的主观感。
这种泛公式化的“拆解大法”在我看来其实更像个伪逻辑。所谓的“作词文学性”并非适用于所有音乐,至少说唱音乐的歌词就并不适合去做阅读理解,就像辛巴在微博上写的一样,“没必要在Hiphop的歌词里(强行)追求文学性”。
更何况文字其实只是我们表达内心思想的一种载体,它能帮助我们更高效和准确地将信息传递出去,可若是因此束缚了自我,则未免有些本末倒置。
而关于“看似客观的主观”,虽然我承认这句话用在丁老师身上其实是有些不准确的,但这也确实是丁太升给予我们最直观的一种感受。
暂且不说在评论区里与网友们的“唇枪舌剑”,以及拉黑网友的不明原因,单单是那句“你愚蠢你的,我冷漠我的,互不打扰”,就已经应和了丁老师最反感的“狭隘化”标签。
当你在评价一首歌曲的时候,你是否真的完全理解了对方所想做出的表达?如果你只是在用自己的角度来推断对方的用词动机,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主观”?
在丁太升的这轮回应中的另一个令我非常反感的地方,在于他竟然拉来了Mercy当“枪”使。
作为《浪Wave》的老粉丝,Mercy的reaction我在第一时间就已经了解过了,从始至终“谟老师”也没有提及《湘江水》这一作品写得很差,他只是认为长沙话的表现形式局限了歌曲的魅力,所以并没有令他产生共鸣而已。
可在丁太升的回复中,则直接给Mercy扣上了一个“也觉得很差”的帽子,而这种行为则实际上已经露出了“偷换概念”的雏形。
此番唱罢,只是作为一名说唱音乐爱好者的加七君都坐不住了,更何况那些从业者呢。
于是这场争论就渐渐地从“丁太升VS功夫胖”演变为了“丁太升VS中文说唱”。因为只要有一名rapper对这件事写下了自己的见解,不论其是否存在艾特和影射的行为,丁太升都会迅速地在自己的微博里给予回应。
一瞬间似乎他成了这世界上最关注说唱圈的那个人,以至于能在在短短两天之内狂发13条(截止完稿时)话题相关的原创微博。
当这一事态发展到这一步时,我已经对丁太升老师的目的性产生了一种模糊感,他似乎从一开始的“较真”转为了如今的“较劲”。
他不再去评判那些歌曲的所谓内容好坏,而是开始在各rapper的微博回应中搜刮着“漏洞”,为自己的进一步辩论增添“弹药”,他开始聊“假想敌”,聊“diss”,聊“每个人都有发声和评价的权利”...
但实际上,这与这场辩论最原始的辩题早已相去甚远。
这让我想起了Mercy在《Rebirth》中写下的一句歌词。
“曾经难以理解形而上的晦涩,其实从来都不存在争论中的对错”。
没错,在中文说唱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现在依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在环境内亦在环境外。
所以我们的确需要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观点,或者说我们需要更多的“丁太升”的出现,但前提条件是,每一位参与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这个环境变得更好,而非纠结于证明着自己或他人的某一观点到底是对是错。
所谓的争论也从来都不应该是一件事的目的所在,它只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过程,没有人会因为你吵赢了一次架而对你刮目相看,你在讨论中产生的理性思考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最后,加七君想说,如果你真的热爱这一文化,那不妨多做一些对其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而如果你从来都不曾向往过这一文化,那其实也大可不必非要来强行judge一番。
毕竟比提出问题更困难和必要的,永远是解决方法,对么?
这里是自媒体人加七君,也许不酷,但有温度。期待你的关注~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