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740274/386c3cc09804fb99.jpg)
前几年,有人推荐美籍阿富汗人卡勒德.胡赛尼成名小说《追风筝的人》,不以为然。近几日阅读后,心生波澜。反复低吟“为你,千千万万遍”一句,体味其中涵义。也许好久没有读到如此撼动人心的作品了,脑海里转腾着、搜寻着最合适、最准确、最能表达此时心情与感受的词语,却感才尽词穷。风筝,熟悉的字眼,熟悉的物品,作者在小说里赋予它深刻的内涵。风筝象征着什么,忠诚、善良、亲情、爱情、温暖、健全……似乎都可以,都能接受。然而,开始追风筝的人和最后追风筝的人,不管是仆人,还是到成为仆人哥哥的人,都发出强烈的“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心音。
同样是晴空里飞翔的风筝,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追放的人,寄托的内涵又有什么区别呢。小说以第一人称“我”阿米尔为主人公,用童年、少年的眼光、思维,刻画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描绘出一幅幅内容场面温馨、复杂的画面。进入视线中最早且又鲜明的人物就是仆人阿里之子哈桑。在阿富汗喀布尔,放风筝的人很多,追风筝的人也很多。追放风筝是阿富汗的一种风俗、一种民族文化,是给人们生活增添快乐和话题的重要活动。尤其是把追到被割掉落在地上的风筝,看作是一种胜利,一种荣誉,体现着力量和智慧,更是赢得尊重的一种方式。在许许多多放风筝追风筝的人群当中,哈桑是最棒的一个。哈桑虽比“我”小一岁,却具备了懂事、忠诚、勇敢、聪明、自重的品质。为了主家少爷阿米尔,他隐忍委屈、痛苦和悲伤,总是宽厚、忍让,自愿受苦,甚至为了保得住追到的风筝,强忍残酷的暴力,带着伤痛继续做活,默默践行着“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被冤枉离开喀布尔后,“我”永远失去了追风筝的人,也失去了创作许多生活乐趣和创造美好回忆的人。
最后追风筝的人是“我”---曾经的少爷阿米尔。时过境迁,生活在美国旧金山的“我”已到中年,儿时最熟悉最亲近的人相继故去。尤其在巴基斯坦见到父亲好友,说出那个在自己面前高大、强势、成功,盖恤孤院、办公司、经营药房和餐厅,有名、有钱、有位的父亲的丑闻后,内心产生强烈的反应,几乎颠覆了父亲留给自己过去生活中的完美形象,开始怀疑过去所有一切,包括竭尽全力争得父亲的欣赏、赞许和鼓励,包括为了与父亲多一次相处,想办法把哈桑从父亲视线中分开;包括父亲对哈桑的多次关心,对哈桑超出自己的表现赞不绝口;包括渴望被父亲认可、表扬的迫切心情;包括对哈桑产生的妒意、嫉恨,寻找机会让他离开的做法。最不能饶恕的就是做出了冤枉他的事情,而这个事情又使自己后悔不已,犹如犯罪;包括曾经对有这样的父亲产生过的自豪、尊敬和崇拜。
因战争,“我”随父亲背井离乡,躲避到国外后,“我”备受对哈桑作出的事情的折磨,但与父亲一同生活时,重新了解和认识了过去所发生的一切。在父亲帮助下,应对困难,顺利解决了婚姻问题。通过再回喀布尔的经历和感受,“我”的心智更加成熟和稳定,对宗教更加虔诚。与哈桑的儿子,自己的侄子在旧金山放风筝时,表现出的宽宥、耐心、安静,也是为了践行“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心里诺言。此时的阿米尔,追风筝的目的更深刻更宽泛,不是为了表现给父亲看,不是为了争得第一,而是纪念哈桑,为了证明自己健全的人格;为了唤醒流在侄子身上哈桑的血性,赢得他的一笑;为了永远记住曾经美丽欢乐的时光;为了不要忘记饱受战争创伤的祖国和人民……
《追风筝的人》故事情节感人至深,扣人心弦;构思巧妙,引人入胜。作者朴实、精确、丰富的语言描写,使人读来温润细腻中不乏荡气回肠、割舍不下。在展示作者眼中阿富汗国度曾经的安宁美丽、传统风俗的同时,又反映战争带来的贫穷苦难、破败凄凉。更关键的是告诉人们:童年、少年时期成长的环境对人的性格形成非常重要,有了健全的人格,才有完美的人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4740274/86caa245af96c78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