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散文满足一个点就好
梁实秋先生的《人间食色,至味清欢》买了好久,一直没有打开,包括看的零星的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丰子恺先生等等。
今天的主题是散文,重新拿起,感慨文字的细腻,那种立刻身临其境,仿佛就是看见烧鸭,就是看见掌柜的,从对话里看到人的性格,甚至大环境。怪不得文如其人,从文字里可以看到这个人的价值观,他的点,再细看又能看到更深层次的表达所在。
说散文是真正的生活质量用文字的传达。
那些真正的生活质量来自能让我们产生共鸣、打动、心流、创造、表达的文字,这些文字是连接心灵的文字审美的文字。但其实从喜欢的这些散文文字能够感觉到,满足其一比如有共鸣,挑起我们共同的认知的文字能力;比如去打动,让我们能够身临其境,在那里和作者一起旅行、情绪欺负、口味共振等等不断敲击我们的小心心;比如心流,跟着作者的思路完全进入他的经历里,不断地吸引我们从头到尾;比如创造,我们被这些文字创造出来的新奇感和空间完全带入,不仅仅是ta创造的,更是挖掘了我们想象的;比如表达,多少时刻我们想要去用这样的语言去塑造我们自己,可是我们没有这样去表达,文字为我们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和语言构造能力……
任何一个条件的满足,我们就能够拥有好的作品,因为它的本身富有价值,可以传递给人各取所需,我们并不是要满足所有人。
(二)我们日常的散文表达基础
我们发现现在我们对文体的定义并没有那么的规范,我们学习的东西也基本上还给了老师。
对于现在我们经常书写的文字,我们很少说:这可是叙事散文,这是抒情散文,这是议论散文等,作为我们想要去写,就去动笔去写。
还记得那首《父亲写的散文诗》
一九八四年庄稼还没收割完,女儿躺在我怀里睡得那么甜。
今晚的露天电影没时间去看,妻子提醒我修修缝纫机的踏板。
明天我要去邻居家再借点钱,孩子哭了一整天哪闹着要吃饼干。
蓝色的涤卡上衣痛往心里钻,蹲在池塘边上给了自己两拳。
这是我父亲日记里的文字,这是他的青春留下留下来的散文诗。
几十年后我看着泪流不止,可我的父亲已经老得像一个影子。
……
从这首歌词里面我们看到什么?
那一个点让我们触动,我们有为之流下眼泪吗?那一个点的触动?
是共鸣?是塑造的场景?是新的认知?
我们写散文起码有三点:
一是散文必须坦诚真实,发自内心最深处。再细节里面是这里要有布局,有提纲、有方法。形散而神不散。那神是什么?是灵魂,是真气,是笃信,是你不断形成的硬核。但当它聚焦成一篇文章里,就是一个非常具体的认知表达。
二是坦诚真实的基础上,让语言精炼,是一个练习的时候追求的目标:方法是先遵从表达欲尽量却,然后通过修改让文字精炼。
三是明白散文是作者本人的感情表达方式。“人如其人”,所以人到了什么层次就写出什么样的文章。
如果一个人拥有灵魂生活的话,TA的灵魂也必然经由文字输入或输出。
散文的著名论述: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三)活得像散文
我们在每一个阶段的成长都是不一样的,包括锁经验的情绪和滋生的智慧。
芥川龙之介说:删除我生命中的任何一刻,我都不可能成为现在的自己。
我们的一生都在感受和追寻,可以瞬间有成长,就像别人说的我们是一夜之间长大的,可能是一个人的话,可能是一个重大事件的发生。
但所有的一瞬间一定是经由我们前期长期主义的铺垫,不然道理一直在那里,从我们生下来就在,从我们上学就在……并且成长的道理不断地听人说起,为什么一直没有践行那样的道理?因为没有深刻地感受到“和我相关”,知道那一天,那一个时间点的到来,才真正地开了。所以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就是知道但行好事,必有前程。
对于我们的写作,不要急,继续写,时间到了,经历到了,故事到了,散文就会和我们一样,有水到渠成的那一天。
散文不仅仅是运用到所谓的出书那一刻,在我们日常的积累里也有,我们的朋友圈,我们的各个平台文章的发表,发表的内容基础是我们的真情实感,我们的内容传递,这个传递里面是我们真正的所知、所感、所用。
以下5点只要你开始就请看看:
[if !supportLists]一、[endif]你自己要有确定的感受和认知。
[if !supportLists]二、[endif]你的书写对象要有神,你要认出这个神,描述这个神。你写不好你本质上漠不关心的东西。
[if !supportLists]三、[endif]开头结尾要有神,开头吸引人,结尾有余韵。
[if !supportLists]四、[endif]结构要有神。
[if !supportLists]五、[endif]要有点睛之笔,也就是金句,对冗长的观点叙述进行提炼,形成一两句就能明白的句子,之后在修改润色,成为一篇文章的落笔。
当我们真正的认识散文后,感知到散文本身的散发之后,也让自己活得像散文一样,神很凝练鲜明,形又能张弛变化,投入的生活,真诚地表达情感。这样的我们会生动,会可爱,会在每一天活的然、淋漓尽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