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贤来读史:于迷茫处展扉页

贤来读史:于迷茫处展扉页

作者: 半眸琴剑 | 来源:发表于2019-01-16 09:34 被阅读0次

    据说读史可以明智,最近觉的智力短缺,所以准备读读史书,因为从小就知道有个砸缸的孩子叫司马光,对他幼时机智救人的行为甚是崇拜,儿时留下的印象过于深刻,一直引为人生楷模,而且还知道他主编了一本书叫《资治通鉴》,所以决定先扒扒这本书,看能否在这个过程中增进智慧,后来动笔时发现,历史的严谨性根本不是我辈可以妄言,于是又把《史记》、《左氏春秋》、《后汉书》等能找到的史书全都搬到了案头,互为参照,以图动笔心安。

      抚着额头翻了几天书,最终还是决定先从战国起写吧,太早的历史,过于模糊,太近的历史又过于清晰,且截取这最能人辈出的时代,看能否从先贤的处事方式上,觅取些精华留为己用,私心如此,毕竟人生短暂,只能从他人的身上学习经验了。

      话说在公元前403年的时候,已经没落的周王室做了一件事,把逐渐坐大的魏、赵、韩三个大家族给名至实归的都封了个诸侯,这段日子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称号:“三家分晋”,也正是这件事给中国的历史拉进了战国时期。此时的周王室已经没了兵马土地,只留了“天子”这样的一个名头,之所以事情发展到这个程度,说来话长,前期是周王朝把皇室子弟以及有功之臣每人划块地赏了出去,赏着赏着有一天忽然发现,有些人土地和财富已经比自己还多了,但是这时候已经尾大不掉,想要收回可就力不从心了。怎么办?自己没钱没人,想要过好日子在还得仰仗各位财大气粗的诸侯国,就这样周天子提心吊胆的看着各大诸侯国的脸色可怜兮兮讨生活了很多年,可能是也有几分讨好的意思。

      咱们接着说,就在这一年,周天子从官方上认可了魏、韩、赵这三大家族的当家人的地位,而且官宣上给封了诸侯的名号——曾经的神童司马光认为,这个事儿,可能是造成天下大乱的开始。

      本来晋国在春秋时期也是赫赫有名,而且还曾一度问鼎霸主的地位,那么后来又是怎么被自己属下的韩、赵、魏三家给搞垮并取而代之的呢?

      话说春秋时期著名的晋文公也就是姬重耳曾经把晋国设置了三军六卿,什么是三军六卿呢?简单的讲就是把国家的军队分为前军、中军、后军,而这每一军里又有正副职各一名,那时候称之为将军和佐将,也就是说这把持着前、中、后三军的六个人被称为六卿。这六卿实际上是代表着六个大家族,分别为韩、赵、魏、智、范、中行。和很多宫斗戏里演的一样,春秋霸主姬重耳去世不过百年时间,等到公元前628年的时候,当时的晋平公一去世,六大公卿家族便开始把持朝政,最开始的时候六大家族里的智氏势力最大,按照历史规律来看,往往最被看好的都是被最先干掉,当然智氏也不理外。在这本书的主编司马光看来,智氏之所以被干掉,最开始就坏在选继承人上。

      历史剧看多了,大家都知道在封建社会长幼有序,一旦家长有什么封号、土地啊等遗产,嫡长子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其实事实并不完全这样,早在战国时期就有知识分子想过要改变这种局面,不过是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而已。

      先说一个失败的例子。

      晋平公去世之后,大多数时间是智家控制着晋国,在智宣子当家做主的时候,他想立嫡子智瑶做接班人,但是在他开家族会议,讨论继承人方案的时候,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他的族人有个叫智果的说,你立智瑶不如立智宵,智瑶的优点不少,譬如长得帅,发型很酷;而且高大威猛,孔武有力;从小接受贵族培训无论射箭还是驾车都是一把好手,不但这样,连口才也很好;性格更是果断刚毅,但是有一点,这个智瑶不仁不义,如果靠着他外在的那些优点去办事,恐怕大家不一定信服啊,到时候他要做了当家人,咱们智家可能就有大祸了。咱们不如立智宵为继承人吧,他长处不多,但是仁义啊。

      智果这番话可以说是讲的很有水平,老大选的接班人当然不能一棒子打死,先夸一堆好处,什么形象俊美、肌肉发达、辩才无双、军事好手等等,但是最关键的一点是没有仁义之心。——这话不知道是不是这本书的主编司马光加入了自己主观理解的成分,反正这本书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是思想就是:做君主的要仁义。

      接着说,智果吧啦吧啦说了很多,可是智宣子根本不买账,还是立了智瑶。看到这个结果,智果担心自己深受牵连,毕竟在宫斗戏里大家都见过,新家主上位肯定要清除异己,这智果在智瑶当家之前就使绊子,以后肯定没好果子吃,还是远走避祸吧。他想了一招非常高明的办法:另立炉灶!你也不用清除我了,智家有啥事以后也别找我,我以后不在智家混了。他找到宗族里的长官,直接脱离了智氏,而把自己改成了辅氏——相当于把族谱另写了,在“智氏”宗祠里以后没他这一支了。

      狠不狠?聪明人一般都是狠人,为了避祸求安,直接分家另过,纵观华夏几千年文明史,有这聪明劲儿的人并不多。

      说完智家立继承人的事之后,咱们接着说赵家的。

      当时赵家的家主叫赵鞅,他有两个儿子在继承序列里,一个是长子伯鲁,一个是幼子无恤。要嘛我怎么说其实古人很开明的,按照惯例直接立长不就行了吗?但是人家偏不,万一这诺大家业传到败家子手里还不是分分钟给糟蹋光?那么到底该传位给谁,赵鞅就用了一招现代人看来极端简单粗暴的做法,一个儿子塞了本家训,告诉他们好好学吧……然后,是三年之后,赵鞅老爷子开始考试,自然老大纨绔不堪啥都不会,老二聪明伶俐有问必答,而且把自己给他的家训保管的很好——像不像很多电视剧的桥段?所以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结果很明显,赵鞅把赵无恤立为继承人了,并且开始手把手教他处理政事。

    (原创文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贤来读史:于迷茫处展扉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syp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