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都护府|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文:枯木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这首著名诗词,是诗人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创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了出使塞上旅程所见,形象地描绘了绮丽雄壮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誉为千古名句,妇孺皆知。
从诗中可知,王维是去见都护的,都护是都护府最高官职,那么都护和都护府是什么时候开始设置的呢?在政治军事上有什么意义呢?历代沿袭又如何?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介绍。
都护最早设置在汉代,这和匈奴有关。匈奴最初是在约公元前3世纪时兴起的一个游牧部族,司马迁《匈奴列传》:“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獯鬻、熏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王国维的《鬼方昆夷猃狁考》认为,商朝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翟),战国时的胡等,后世都统称为匈奴。
匈奴在秦朝被秦将蒙恬赶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区。秦末汉初,中原征战,无暇顾及,匈奴开始强大,屡次进犯,对西汉政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并控制西域。汉高祖时期因“白登之围”失利而采取和亲政策;汉文帝延续和亲安抚政策;汉武帝时期开始征讨匈奴,在卫青、霍去病等名将英勇奋战下,匈奴退居漠北分裂为五部,由盛转衰,造就了“匈奴远遁,幕(漠)南无王庭”的大好局势;汉昭帝时期,主政大臣霍光主张和亲政策,匈奴由于内部纷争,逐渐衰弱。
汉宣帝时期,汉朝和匈奴对西域诸小国的争夺愈演愈烈,其中以乌孙国(分布在今伊犁河到天山一带)和车师国(今新疆吐鲁番一带)为剧。乌孙国北临匈奴,是匈奴依附国,在汉武帝时期,张骞主张联合乌孙国,从而斩断匈奴右臂。于是汉武帝时期连续把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结成联盟。车师国西北通乌孙,东北通匈奴,西通焉耆,南通楼兰鄯善,东南通敦煌,因而是咽喉要地,扼丝绸之路的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汉昭帝末年,匈奴联合车师攻击乌孙,当时解忧公主上书汉朝求出兵解救乌孙,适逢昭帝驾崩,汉朝廷没有派遣援兵。宣帝即位后,(本始二年,前72年)发兵十五万骑,由五位将军率领分道并出,并遣校尉常惠持节领乌孙五万骑作战。至本始三年(公元前71)匈奴大败,从此乌孙成为西域最强大国家,并与汉朝结盟。
而车师国,则夹在汉朝和匈奴之间,出于自身考虑,朝秦暮楚,总体还是依附匈奴,经常攻劫汉使,并帮助匈奴攻击乌孙等国。诸如汉昭帝时期匈奴派四千骑入侵车师,收割庄稼,车师只能臣服;等到汉宣帝五路兵马一出,匈奴远遁,于是车师归附汉朝。匈奴大怒,要求车师太子军宿入匈奴为质,军宿是焉耆外孙,于是逃往焉耆;车师更立乌贵为太子,乌贵成为车师国王后,和匈奴联姻,于是又归附匈奴,并把丝绸之路截断,使得汉朝和乌孙无法联系。
因而汉朝征服车师势在必行,此时以往汉朝屯田屯兵政策就发挥了极大作用。提起屯田屯兵,最早始于汉武帝时期贰师将军李广利设立,《汉书·西域传下·渠犁》:“自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田渠犁(今新疆库尔勒县西孔雀河以东)。”,当时屯田只是为了给丝绸之路使者提供饮食。到了汉宣帝时期,西汉名将赵充国多次提议屯田屯兵,并上书《屯田奏》,指出“屯田十二便”的优越性,汉宣帝予以支持,从此开始在西域多出屯田屯兵。
正因为赵充国的远见卓识,使得当西域发生战争时,屯田屯兵发挥了极大作用。在车师国出现反复时,屯田在渠犁的是侍郎郑吉,郑吉(?-前49年),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早年以卒伍从军,多次出使西域,熟悉外交事务,授郎官,后升迁为侍郎,驻守渠犁屯田,把一些发配犯人安置在渠犁从事屯田,广积田谷以备战。
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因车师国截断汉道,于是郑吉和校尉司马喜统领渠犁驻军一万余人以及屯田一千五百人,进军攻破车师,车师国王投降。匈奴出兵攻击车师,郑吉和司马喜领兵迎击,汉朝也派了长罗侯常惠,率张掖、酒泉2郡骑兵来救,匈奴退却。车师国王乌贵恐怕匈奴复至,于是逃往乌孙;匈奴立乌贵弟弟兜莫为车师王,收其余民东徙,然而不敢居故地。汉朝从焉耆召回故太子军宿,立其为车师王,将车师一部分国民迁往渠犁。于是车师分裂,分为前、后两部,基本上没有战斗力了。郑吉因功被封为卫司马(也叫屯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南道”。
汉宣帝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内乱,分据西域的日逐王先贤掸欲与握衍朐鞮单于不和,提出降汉。于是郑吉发兵渠黎、龟兹诸国五万人迎日逐王,日逐王率众一万二千人、小王将十二人来归,郑吉将其安置在河曲(今青海),期间有一些人逃跑,郑吉派兵追上杀了他们,护送日逐王等至京师,汉宣帝封日逐王为归德侯,留居长安。郑吉于是把匈奴的部分势力地域接管,“并护车师以西北道”,这样,郑吉掌管的地域包括“护鄯善以西南道”和“护车师以西北道”,因而号称“都护”,所谓的“都”,就是“全部,总”的意思,“护”是“护卫,保护”的意思,“都护”即为“总监护”之意。
在西域匈奴势力被分割,车师分裂,乌孙附汉,基本上西域诸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强国,都在汉朝势力范围之内,从而设置相关常驻机构水到渠成。因郑吉大破车师国,招降日逐王先贤掸欲,威震西域,号称“都护”,于是在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宣帝下诏嘉赏:“都护西域骑都尉郑吉,拊循外蛮,宣明威信,迎匈奴单于从兄日逐王众,击破车师兜訾城,功效茂著。其封吉为安远侯,食邑千户。”郑吉便在西域中部建立“莫府”(即幕府),称为“都护府”,治所在乌垒城(今轮台县东北),主要职责为“镇抚诸国,诛伐怀集之”。
因而郑吉是历史上第一任都护,并且都护府也是因郑吉而设立,从此都护成为西域最高长官,汉朝的号令也得以遍及西域,因而郑吉青史留名。《汉书》评价:“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若追本溯源,李广利和赵充国对都护府的设立都有着极大功劳。
西域都护是汉代西域最高军政长官,第一人郑吉因功封侯,不过后世都护并不一定封侯,只是加在其他官号上的职称,普遍由骑都尉或谏议大夫兼领,领二千石俸,东汉年间为单任官职,治所在东汉年间移治龟兹它乾城(今新疆新和县西南大望库木旧城)。都护府在东汉建初元年(76年)废,永元三年(91年)再置,永初元年(107)年又废。十六国时期前凉张骏和后凉吕光在高昌先后又设立过西域都护府和西域大都护府。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有都护一职,不过都成了官职,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西域都护。
到了唐朝,国力大盛,唐太宗陆续平定了突厥、薛延陀等部,更多的边疆部族纷纷降附,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北朝鲜,西达中亚咸海,南面包括了如今的越南北部,北面则到蒙古高原的北部。为了更好地管理周边区域,于是在唐太宗到唐高宗时期,建立了安东、东夷、安北、单于、安西、北庭、昆陵、蒙池、安南等九个都护府。到武后实际执政至玄宗开元天宝时,只剩下安东、安北、单于、安西、北庭、安南都护府,这就是著名的六都护府,每府设大都护、副大都护(或副都护),管理辖境的边防、行政和各族事务。
到了宋代,南北割据,都护随废,即便偶尔设置陇右都护府,也是过眼云烟。到了元代,疆域更加广阔,开始设置行省,不过还是设立了都护府,设有大都护、同知、副都护,为主管畏兀儿(维吾尔)族和汉族之间诉讼事件之司法长官。明代都护府废置,从此都护成为历史。
历数古代都护的设立和废置,多少英雄豪杰!为了国家安宁,在黄沙大漠中挥刀鏖战,抛头颅洒热血,既有“一将功成万骨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又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如今皆往矣!最后用卢纶诗词作为结尾:
《送韩都护还边》
【唐】卢纶
好勇知名早,争雄上将间。
战多春入塞,猎惯夜登山。
阵合龙蛇动,军移草木闲。
今来部曲尽,白首过萧关。
2020/11/6榆木斋
参考资料:
《汉书·卷八·第八宣帝纪》
《汉书·卷六十九·第三十九·赵充国传》
《汉书·卷七十九·第四十·郑吉传》
《汉书·卷九十四·第六十四匈奴传》
《汉书·卷九十六·第六十六西域传》
《资治通鉴·汉纪十七·中宗孝宣皇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