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解:无为之益

《道德经》解:无为之益

作者: 言雄南 | 来源:发表于2023-02-22 22:19 被阅读0次

    无为之益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柔则无坚不摧。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往往能够在坚硬的事物之中自由驰骋。至坚,至刚至阳。为什么这样说呢?可以用水来说明,“滴水穿石”是最好的例证。水,看似柔弱无力,其实积蓄着惊世骇俗的力量。如果建筑堤坝以防,水会慢慢积蓄,等到涨满了,则会泛滥成灾,淹没千里。此外,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说明了女子的温柔,往往可以融化男人的坚强。这些说明了柔能胜刚的深刻道理。

    “无有入无间”,无有就是虚空,是无形的力量。无间,没有间隙。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所以,虚空可以进入任何地方。虚空可以无坚而不摧。佛家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道家则是用至柔之阴,无坚而不摧。

    为什么“天下之至柔”可以“驰骋于天下之至坚”,为什么“无有”可以“入于无间”。这是因为,柔到了极点,决不追名逐利、争勇斗狠。以至柔之道而处世的人,必能自立于卑微之处,能够有足够的容纳和承受,所以能够利益万千,得到人民大众的广泛支持。这是做人的最高标准,也是求道的最高标准。尘世可以一无所有,胸怀却要兼济天下。似乎弱不禁风,却可以排山倒海。似乎一贫如洗,却足以开天辟地。这就是人格精神的伟大,也是纯粹之道德的伟大。到了这种境界,世间的所谓至坚,其实都不堪一击;世间的所谓细密,其实都游刃有余。这就是“至柔”的力量所在,容纳一切、承受一切、利益一切。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我因此知道了“无为”的好处。因为运用了朴素的辩证法,老子的哲学思想有着强大的辩证力。这源于对世界存在方式的深刻感知,透过现象把握住了事物的本质。基于这种思想而引发的人生理想、政治主张,便是以退为进,以柔制刚,无为而治。由此看来,可知“无为”之有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是靠不住的,真正的虚空是无为,无为则无往而不利。

    那些好勇斗狠的人,所凭借的不过是一时之力,所争夺的不过是身外之物。无论如何强壮,都不过在较低层次的竞争。或有胜负,不过是蝇头蜗角,彼此受害。这和超越尘世,拥有生命伟力的圣人相比,显然不在同一个生命境界。圣人不争而万物在,不怒而威严存,不求而美名扬,不为而无怨悔。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不用言语而让人自然得到教诲,不用过多干涉而让人自然受益,天下很难有人能做到这一点。不言之教,就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作为行事的准则。这些自然界存在的对立统一辩证关系,虽然不会主动表述自己,但借助观察可以认知到恒久不变的道理。

    近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为了不教”,这与老子的思想是基本一致。教是为了让人亲身体悟,由教而学。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规律可循,这个规律就是“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教育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发展人的自然本性。

    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家是无为之学,老子认为无为才有所为,为君者无为,人民才有所为。所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是为政之道,但也可以用于教育。教师的无为,是为了让学生有所为。如果从教学到管理,都层层设卡,管得过死,让学生难以有为,那也就违背了自然之道,学生也难以得到全面的成长。所以要提倡老子的“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本章说明了无为之道的作用和效果。老子以柔为贵,所以在书中反复强调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道理。然而天下却很少有人能够深刻了解,即便有所认识,也很难真正落实于具体的生活之中。可见,老子强调的仍是不言、无为之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解:无为之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tcz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