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炼字之道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昌龄的《采莲曲》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昌龄的《采莲曲》

作者: 梧桐树边羽 | 来源:发表于2020-11-02 07:22 被阅读0次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的意思是什么?

这两句出自王昌龄的《采莲曲二首》: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两首诗大概是王昌龄被贬龙标尉之后的所见成诗。龙标即如今的湖南怀化地区,在当时称吴越之地,离京城遥远,但是民风淳朴,少数民族特色明显。王昌龄作为七绝圣手,在游玩的时候看到少女采莲戏水,心念勃发,得此二绝句。

不过我们从格律标准来看,这二首虽然都是律句组成,但是都是“折腰体”,也就是第三句的平仄和第二句没有“相粘”。这并不影响诗的好坏,只是在划分的时候注意区分,不能称之为“七绝”,只能作为古风中的歌行体看待,毕竟圣手自己取的标题也是《采莲曲二首》。

诗的内容也不复杂,充满了民歌特色,这么说起来,倒又像极了刘禹锡后来整理发展的“竹枝词”。不过“竹枝词”是从下往上的整理、高端,而王昌龄的这两首纯粹是自己个人创作,从发源上还是不同。

第一首是采莲活动。

采莲女皆美丽动人,如吴越国色,似楚王妃嫔,她们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打湿了衣衫。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

《唐诗解》有云:“采莲之戏盛于三国,故并举之。”吴姬、越艳、楚王妃三词连用,写出采莲少女们争芳斗艳,美色天成。个个都是人间绝色。争弄莲舟则表明少女们正在游戏,即“采莲之戏”,正因为“争弄”,水将衣裳打湿了也无所谓。生动的场景、少女们的明艳和争强好胜、活泼开朗的性格就都表露出来了。

第二首详写采莲画面

这首相对第一首更加有名气些。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她们混入莲池之中瞬间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荷叶罗裙一色裁”,第一句写荷叶与少女罗裙同色,用了个“裁”字,感觉不但同色,连布料都是一样的了。“芙蓉向脸两边开”,第二句则是写荷花在少女的脸庞旁边盛开,人比花娇,互相掩映。

“乱入池中看不见”,第三句对前面这种花和人混乱的景象进一步加深和补充,少女们进入莲池,就再也找不到了。这说明莲池之大,荷花之盛,一个“乱”字,写出莲叶团团摇晃,和少女的身影风姿相似,让人花了眼。“闻歌始觉有人来”,听到了少女歌声才知道有人到来,从声音方面增添了诗的情趣。

整体来说,王昌龄这两首诗没有过多的深意,只是在营造采莲场景和少女形态描写上精雕细琢,通过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递进,一步步还原给读者一个生动、美好的少女采莲图画。

诗风纯正向上,用字渐渐精研,是王昌龄个人特色的形成,也正是盛唐诗格的发端。

相关文章

  • [采莲曲]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 《采莲曲》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关于作者 王昌龄...

  • 采莲曲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 闻歌始觉有人来

    习作。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 夸女生:荷叶罗裙一色裁,乱入池中看不见。

    《采莲曲》 唐代: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唐·王昌龄《采莲曲》 译文 ...

  • 唐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与书写41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

  • 蒙曼解读王昌龄《采莲曲》

    今天和大家分享王昌龄的《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可是...

  • 学习唐诗三百首第42《采莲曲》

    采莲曲 王昌龄〔唐代〕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

  • 2018-05-10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其二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昌龄的《采莲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tfg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