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6/19 日更18/30
《三字经》开头就说:人之初,性本善。
中科院马老师讲课时,说过一种现象:如果观察年幼孩子的行为,便会发现,年幼的孩子看到比他弱小的昆虫和动物,一定是会欺负它甚至把它弄死的,目的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大。
这两者是矛盾的吗?
几天前,我带小侄子玩,16个月+的娃,看到地上有只蚂蚁,指着蚂蚁对着我“啊啊”地说,然后蹲下来,用小食指去按它,没按着,又坐下来用拇指+食指去捏它,蚂蚁直接爬到他手上了,他就坐在那,和手上的蚂蚁“战斗”了几个回合,试图碾压它。
再有就是他一岁的时候,把他抱到猫咪旁边让他摸摸猫咪,他伸手就往猫咪身上猛抓,看起来有点暴力。
他的行为,就是在彰显自己的强大啊。
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界中,显示自己的强大,是动物生存下来的基本需求。
原始人类也需要显示自己的强大以获得生存,我们虽然进化了,但我们的体内仍住着原始人,我们的基因中保留了原始人那些本能的生存需求。
婴幼儿,是最接近原始人的,他的大脑皮质尚未发育完善(不具备判断能力和调控自己行为的能力),他的生物性远远大于他的社会性,所以他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的行为都出自于本能的生存需求,他渴望显示自己的强大。
准确来说,人之初,是利己的,这是生物性本能。而利他,爱护弱小属于道德层面的要求,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习得的,属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
单纯争论性善论和性恶论,本身并无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孩子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从一个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变化过程,而在这期间,孩子从本能的欺凌弱小变得尊老爱幼,从单纯利己变成能考虑他人的感受并与他人合作,是需要成人的示范和引导的。
当看到你的幼儿有点暴力,弄死小昆虫,欺负比他力量小的孩子时,不必太惊讶,也不必生气地把他揍一顿,但一定要去引导他,让他渐渐明白什么行为是不被接纳的,什么品德是融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
同时,要有耐心,教会孩子一件事,是需要重复很多很多遍的。还要考虑他的年龄阶段和发育程度,采用不同的方式。比如1岁多的孩子,你跟他说要保护弱小他压根听不懂,你可以通过示范的方式为他种下一颗善的种子。
善不是本能,而是习得的。
文/我若盛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