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烂醉如泥,现在的理解是醉得瘫成一团,扶都扶不住;形容大醉的样子。
说到“烂醉如泥”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起“烂泥扶不上墙”这个俗语?“烂泥扶不上墙”的意思是泥太稀了,抹到墙上糊不住。一般用来比喻由于能力差或水平低,成不了气候,或见不得世面的人。如果你把两者联系起来,就很有可能被误导了。“烂泥扶不上墙”中“泥”指的是稀泥,那么,“烂醉如泥”的“泥”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稀泥”呢?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烂醉如泥”这个成语的出处和背景。据《后汉书·儒林传下·周泽》记载,掌管宗庙礼仪的官员周泽,以身作则,常常斋戒后睡在斋宫里面。一年三百六十天,周泽有三百五十九天都在斋戒,还有一天虽然没有斋戒,但却喝得烂醉如泥。
然而,这个“泥”字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在古代文献中,“泥”有时被用来形容物体的柔软、粘稠状态,如泥巴、泥潭等。这种描述与一个人醉酒后的状态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为醉酒的人往往会显得软弱无力、难以自持。
但实际上,“烂醉如泥”中的“泥”字,其真实含义远非如此。据明末清初史学家、文学家张岱在他的百科全书作品《夜航船》记载:“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失水则醉”。“泥”在这里的解释是一种生长在南海的虫子,这种虫子没有骨头,一旦离开水就会陷入泥土中无法自拔。这种特性与一个人醉酒后的状态极为相似,因此古人便用“烂醉如泥”来形容醉酒的状态。
另外,据《康熙字典》记载:“泥,又蟲名,出东海,得水則活,失水则如泥。”这里的解释虽然跟《夜航船》记载的稍有不同,但同样是指一种虫。所以也从侧面佐证了“泥是指虫子”的说法。
这种解释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烂醉如泥”这个成语的理解,也展现了古代汉语在表达上的独特魅力。一个简单的“泥”字,背后却隐藏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生动的故事。这个解释不仅揭示了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也让我们对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