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何以立?

作者: 耕耘三尺有天地 | 来源:发表于2023-11-15 22:53 被阅读0次

              人类因其自身的有限性而呼唤教育,因为唯有教育才能帮助和完善人的生命。所以,教育奠基于学生。教育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

            “时代楷模”陈立群说:“当教师面对学生的时候,首先要意识到他是一个人,是一个活生生的主体存在,要对生命有敬畏感;而且在人里面,他还只是一个孩子,人生没有一个阶段是只为了另一个阶段服务而存在的,失去了当下还谈什么未来。在这样一个逻辑起点上建立的学生观,更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生长和精神成长。”

            “人民教育家”于漪也说:“教师的每堂课都会影响到孩子的生命质量,教师的生命价值是在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中来实现的。我的人生信条是生命与使命同行,我自己的生命是同我肩负的育人使命一起向前走的。”

            “学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说出这句话的是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姜伯驹教授。他认为“教育、教师要为学生服务,这种服务不仅是当下,还要为学生未来成才服务,唯有学生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他提出数学教育不只是为了培养数学家,而是要培养一大批有数学修养的人才,让数学能在国民经济和各行各业中发挥作用。在教学上,他认为不仅要把数学看成自然科学,还要看成文化。数学的文化特点在于通过独立思维而产生一些创新点,所以,讲数学,绝不是把逻辑推理讲清楚就行了,那些作为原创性的想法,一定要给予强调,而后者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最需要的。

            顾明远先生说:“我的教育理想是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能健康地成长,拥有健全的人格。”

            因此,基于“人”的不同层面对于学生究竟是谁这个问题的认识似乎已经得到广大教师普遍认同。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对于这些有肉有灵的学生,教师首先应当考虑其作为人的需要,承认其作为人的权利,维护其作为人的尊严,尊重其作为人的人格。

            学生是处于身心发展过程中的未成年人,而不是身心发展已经定型的成人。对于这些正在成长、渴望成长的学生,教师必须考虑其年龄阶段特征,教育中应当循序渐进。教育要遵道而行,一是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二是教育和教学本身的规律。

      学生是在禀赋、个性及文化特性等方面有着自身特点的人,而不是千人一面的整体。对于这些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师必须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所以,教育要促进个体社会化,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使个体习得相应的社会角色规范和意识,获得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使个体获得“何以为生”和“学会生存”的本领。

            教育要促进个体个性化,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同时,个体受教育的过程是个体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所以,教育又是简单的,就是发生在人与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事情,但是现在,这种关系被分数这个“第三者”给左右了,我们要思考怎么样让教育回到它的本源上来。

            教育意在培养智慧的“学生”,因此,我们要以终为始,改变以考为本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等,从根本上改变人才的素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何以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tij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