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小琳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明明家里还有很多存货,可一看到商场打折,就不由自主地又开始买买买;
明明心里已经有了预算,可商家的三两句话,就让你心甘情愿地多花了一倍的钱。
为什么会这样?
难道真的是因为我们天生败家,管不住自己吗?
其实,很多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情不自禁地掏腰包。
因为这根本不是个性问题,而是你被商家套路了。
那该怎么办?
今天我们读的这本书,就是一部能帮你看清商家套路,避免再吃亏上当的实用宝典。
这就是“影响力教父”罗伯特·B·西奥迪尼的最新力作——《说服》。
说到西奥迪尼,你可能会想起那本经典的《影响力》。在那本书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6种说服他人的武器,分别是:互惠、权威、稀缺、喜好、社会认同,以及信守承诺。
这6个技巧在影响他人方面,不仅简单好用,而且特别有效。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商家、政客、有说服需求的人,学习这本书,将其奉为营销圣经。而作为普通消费者的我们,如果能识别这些说服手段,也就自然能避免上当了。
所谓套路与反套路嘛。
那么,我们今天读的这本《说服》与《影响力》又有什么关系呢?
可以说,《说服》是《影响力》的进化版。
30年的时间,虽然说服他人的基本原理没有变,但很多技巧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了。
在《说服》中,作者不仅细化了6大原则的使用细节,还将说服场景从商业扩大到每个人的工作生活。从养儿育女、邻里往来、朋友相处,到职场交往、商务谈判等。也就是说,这本书的内容更接近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更容易操作实践。
就拿“互惠原则”来说。
1
如果你对影响力的6大原则不熟悉的话,我们不妨先来看下:什么是互惠原则?
你肯定有过在超市遇到促销员递过来试吃、试用小包装的经历。
这就是典型的互惠原则应用场景。
促销员通过提供免费的小份商品,让你在试吃之后,产生愧疚感。从而买下计划外的正装产品,也自然就顺从了商家的促销目的。
说白了,互惠原则就是:要对方听你的,就要先给对方一个好处。
2
也许你会说,我不吃那些白送的东西,就没问题了吧?
实际上,互惠原则的应用远不止于此,它会随时随地出现在你生活的各个角落。
比如,同事出差给你带了小礼物,你过两天就会请他喝下午茶;有人在你生病时关心你,甚至帮你完成了工作,那么下次在他不舒服的时候,你多半也会出手相助。
作者还讲过的一个小故事。说有一个大学教授,在一年圣诞节前突发奇想,从网上随机抽选一些陌生人,然后给他们邮寄圣诞贺卡。教授这么做的目的,其实就是想知道,在互不相识的条件下,能有多少人回应自己。
结果,几乎所有人都给教授寄回了祝福。即使自己不认识寄贺卡的这个人,甚至大多数人都没上网查一下。就因为收到了礼物,“礼尚往来”的习惯,让他们自动地把这份人情还了回去。
因此,不管我们认不认识对方,只要他给了好处,我们就会下意识地去回报。
可以说,回报行为已经成了人类基因中,盲目而不受理性控制的习惯。
3
可问题又来了:同是给好处,为什么有人促销成绩斐然,而有的人半天也发不出几个试用装呢?换句话说,这礼物该怎么送,才能获得最好的说服效果呢?这里面其实还是有不少技巧的。
我们再来看一个有趣的实验。
在很多饭店的结账银台旁,我们都见过那种装满薄荷糖的盘子。为的是让客人在出门前,拿一块来清新口气。
可是,要客人自己拿的方式,很难产生互惠的效果。
也就是说,没有人会把这颗糖看作是饭店给的好处。更不会在拿了糖之后,付给服务生小费。
于是作者他们就调整了策略:在结账时,服务生将薄荷糖和账单一起送到客人的餐桌上。
结果,服务生收到的小费增加了3.3%。
才3.3%,效果也没有太明显嘛。
好吧,咱们接着调整。
这一次,连同账单,服务生送给每位客人两块糖。
其实一块糖的成本不过几分钱,但小费的增幅却从3.3%变成了14.1%。
由此可见,不管成本高低,只要礼物在客人眼中有价值,他们就会给出更高的回报。
那,还有没有更好的送礼效果呢?
好吧,我们再调整一次。
服务生还是先给客人一颗糖和账单。等结算完了,已经准备转身离开的时候,他又从口袋里拿出一颗糖,送给客人。你猜小费会变多吗?
这一次,小费增幅达到了23%!
其实,聪明的你一定发现了,与第二种情况相比,客人得到的东西是一样的,给小费的大方程度却相差了近一倍。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收到礼物的意外程度与个性化特征。
在第三种情况里,第二颗糖是客人的“意外收获”,而服务生转身又回来的行为意味着:你真的特别好,我要多给你一颗糖。
那么,如果你下次想用小礼物“收买”谁的话,是不是也考虑下具体送的方式呢?
到这里,我们知道了两件事:
第一,“我能帮谁”永远比“谁能帮我”有效。互惠回报是人类基因中的天性,所以在与他人交往中,先付出总不会错。
第二,有技巧地送出礼物,能让你的说服效果翻倍地提升。
在《说服》这本书中,有60篇这种充满智慧的小文章。
每一篇都能教会我们一种有效说服别人的技巧。
有了这些技巧,还会怕被别人忽悠套路吗?
你又有过哪些被套路的经历呢?
欢迎留言给我,我们继续讨论。
—END—
不是在读书,就是在码字的小琳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不妨点击下方红心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