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走出校园很久之后,才意识到选择工作要比当年高考选择学校还要重要。
与其反复琢磨手头的的面试与offer,不如先把它们放在一边,试着傍晚上山,好好看看这座早就被你默认的城市。
1、那年毕业,我只认得北上广
多少刚毕业的学生,希望能在大城市干出一番事业,怀着一颗真心背起行囊,踏上远方。
直到有一天拿着最后一月工资,试图与老板做最后的争吵,晚上一人回到出租屋坐在床头,才发现自己来时的夏衣还在晾晒,冬天的棉袄还在箱中雪藏。这样的你不知不觉成了三月的夏虫,一年下来和刚毕业时没有太多变化,只是多了些和同学通话时的抱怨,以及在大城市打拼的装模作样。
下一次Hr拨通你的电话,问到为什么选择这里,你还是那句话:机会多,想尝试,人脉广。
罗胖曾说,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当初听时懵懵懂懂还没毕业,现在看来真真切切精华凝炼。
毕业后来到大城市,随之隔断了前20载的悲欢离合,必须面对一个新鲜的环境,然后构建起全新的社会关系。
大城市的焦虑,也随之开始。
有人说焦虑是时代快速发展的产物,只要社会环境在发展在变动,焦虑就会出现,不分年龄阶段。20岁时追求30岁的事业,30岁时追求40岁的成功,40岁追求50岁的圆满。
刚入职场的焦虑,不同于中年的危机。大多数人的焦虑是因为一下失去了老师和校历指引。
校园时代,幸福感被设计的极度规范与合理。
有学期,必有期末;有期末必有成规模的占位与复习;有复习必然是被誉为好学生,等待着考试结束欢天喜地迎来假期,然后就这样重复着4年8个学期。参加活动,总有得到奖状的那一天;社会实践,终会得到证明那一刻。
几万人过着不同但相似的生活,在不变的浪潮中,感受着被设计好时间的快感。只要赶对了节奏,幸福感说来就来。
但出了校园,一切无据可循。没有寒暑假给你喘息,没有9月1号告诉你要开始努力,有的只是看似循环的一年一年,突然变成一条直线,不再用学期学年来划分你的阅历,而是一条线一直走下去,评价你的除了工作业绩,就是哪年毕业。
都说社会让懂得延迟幸福感的人最后获得成功,可惜不是人人都有过人之节。毕竟面对这偌大的职场,渺小的我们很难懂得什么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离开学校的这几年,似乎没有多余时间留给你去揣摩去品味,更多的是看到机会就尝试,走到瓶颈便放弃。到头来引以为豪的年轻被无情浪费掉,唯有焦虑在不断增长。
那时的你回头看看这段日子,还是那间屋还是那张床,你的样貌也许仍然变化不大,但电话那头母亲的声音却明显苍老不少。
你想,这些年也许是被焦虑带走了人生的方向,是时候回家看看,用家乡的安逸来治疗内心的焦躁。
2、选择回家
你说回老家,虽然包里票子不多,但房子大,车宽敞。大城市辛苦打工那几年,在老家早就成了小老板。
你说见证家乡成长无比自豪,与其被大公司剥削压榨,不如在这里奉献自己添砖加瓦。
你说要考虑孩子,没有户口问题,将来申学考试压力小。
你还说,害怕有一天真的实现了梦想,再回头却找不到父母。
人总会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我觉得不仅是行为,梦想也可以被合理化。
所以 「不要说离开城市回到家乡那么好听,而是你我被那里合理的淘汰,就像流水线上的次品,不会被出场会被直接扔掉。」
你说别这么残酷,总有人会留在这里。但有人不断告诉我世界本身毫无仁慈可言,没有人天生想要离开家乡,一切的现实与逻辑都会随着你的行为,被不断的合理化,接下来无非就是找三五好友聊天,喝喝小酒,发发牢骚,最后得到大家一致赞赏。
看了很多逃离北上广的理由,有一点无法回避:父母。
扳扳手指,细细算了下:
在你20-30岁时,父母大多在40-60岁徘徊。
他们平日里还不怎么清闲,身体也无大碍,那时你可以随意选择事业,就算失败回家休整,过几日机会还能重来。
在你30-40岁时,父母迈向了60-70的退休生涯。
抱孙子的唠叨开始显现,周末希望你能回家看看,不求华丽奢侈,只求能和你多多交谈。
在你40-50岁时,父母上了80,成为家里的小孩。
生活已经离不开你的照料,不论你奋斗了多少,这时只求能搀扶爸妈多些年月,当他们是自己的小孩。
虽然歌里唱到「人生漫长」,但用几个10年划分才知道是多么苦短。小时候常挂在嘴边的人生无限,被冷冷冰冰的年龄打脸,不到百年的时间里,留给你自己掌控的日子也就那么几年。
所以那些年你能去哪,该去哪,必须去哪,早就被岁月无情地划分完毕。
当初走出学校,面对职场
谁不曾感慨「毕业几年,我该去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