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我们院校友返校,举办第一届“校友会”,院里组织了“结对子”活动,就是毕业的校友和在学生“一对一”活动,比如领着他们在拥挤不堪的食堂里面,重新探寻排队吃饭的乐趣,尤其是那种一排就十五分钟的那种。
活动开始的时候,有一位校友加了我,姓郑,是一位95年毕业的学叔,那一年我还没有出生。出于好奇心,我去他朋友圈看了看,各种链接,从行业事到家长里短,什么“皮草甩卖”、“政府最新报告”…等等,原来和我们爸妈没有什么区别。
然后结合他的头像,我得出了一个综合结论:这位学叔,毕业23年,混得并不好,内心暗暗地想,过会去吃饭,一定要积极主动拿出校园卡。
即使是以“紧跟时代”著称的广告人,在和我们聊天的时候,还是会微笑的表情、“呵呵”轮流发,各种感叹号和手比的赞,群里各种商业互吹,分分钟群里消息99+,有什么不同的话,就是红包我们几十几十地发,他们也就在后面加两个0吧。
他们好像变的一点都不酷了,意气风发的少年会变成稍显油腻的中年大叔,大部分的学姐回归家庭,搓去锐气。
原来啊,人都会变老的。
02
最近被各种“00后都月入十万了,95后还在校考研”,“年薪百万的00后”填满了脑袋。
95后老阿姨,忍不住膝盖一痛,原来95后已经变成最接近中年人的一代了,而我们,从当时80后眼中“扶不起来的一代”,变成了现在00后眼里“落后又碌碌无为的一代”。
难道我们这一代就如同当时加载在iPhone7 和iPhoneX中的8一样,鸡肋并且不出彩?是我们本身的不作为?
好像并不是这样的。
现在的我们沉溺在焦虑中,20岁到30岁的年龄本就是兵荒马乱,迷茫中也有很多机遇的十年。
我们开始渴望有一份高薪的工作,有一个前程似锦的未来,开始热切地希望有一笔积累的可观财富,心里热切地想着,这些字眼才会一次次触痛我们的神经。
我们开始关注95后你是怎么买第一套房子的,关注每个月的工资是多少,关注有多少存款才能挺直腰杆。
从学校到社会,从心安理得地被父母养到自己自力更生,渐渐地结婚生子,父母老去。
我们的焦虑是与这个年龄相匹配的自然状态。
03
中午一起去吃饭的时候,一群学长学姐在商业互吹,对面那个“导演范”十足的学长(其实就是络腮大汉)对我旁边的学长说了一句“老郑,你怎么不把你的宝马7系开过来,对了学弟学妹们,你们要是想找地产方面的工作只管找他,他有好几家公司呢。”
一口汤噎在我的喉咙里,心里暗戳戳地想,“学长,你要不把刚才的饭菜还给我这个穷学生。”
后来我才发现,我坐在一堆总经理副总经理中间,第一次觉得“总”这个名头不遥远,甚至还有点轻松。
他们忆往昔,十几年前上学的时候,如何学习和找工作,半夜翻墙打游戏,想办法泡妹子,却对中间漫长“蛰伏”的时间一笔带过。
经历过黎明前黑暗的人知道那有多漫长,毕业十几年的前辈们自然比毕业几年的学长学姐优秀几分,身上没有什么戾气,反而更加温和。
这是浸淫十几年岁月后,时间独有的馈赠,他们必定也长途跋涉,迷茫未决过,他们焦虑着成功,也焦虑着老去。
04
焦虑来自于对现状不满,对未来的不确定,以及现在没有人能解的迷茫,而综合化学作用的情绪。
经历高考之后,我们就应该明白,所有“熬过现在,下一阶段就会好一点”的言论都是伪命题,人生不会只有一道坎,也不会只有一道选择题,我们终生为所选择拼搏。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就像深陷在“洞”里面,不惜一切地通过各种代价爬出这个洞,比如说和洞外的人签订一个“魔鬼协议”,自以为逃出生天,然后付出一生为奴地代价。
所以啊,只要你对未来有期许,有渴望,就会惶恐和迷茫,但是所有见到日出的人啊,必定经历了漫长而又孤独地蛰伏,这才有可能破土而出。
我们会下意识地和“同龄人”比,同样的阶段,社会地位,金钱财富,做横向的比较,这是社会设定的命题啊,但本来就不科学。
我们并不会拥有相同的生命长度,四十岁的生命程度,三十五岁达到人生最高峰;八十岁的寿命,六十岁才风生水起,这两种好似并不能比较吧。
其次,即使我们如今在同一个大学,看似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但是依旧无形中分出了“三六九等”。家境有千差万别,个人性格迥异不同,经历不同,比如,你从小双语学校,我可能四级考了两次还没有过。不过当时高考的时候,对那份卷子的解答程度是一致的而已。
所以,每个人满足感其实不一样,四五百的阿迪达斯对我的概念可能就是3、4千AJ对你一样,说不上谁好谁坏,谁的生活更加高级,满足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所以着急什么呢?这一生又不是谁先爬到高峰谁先走,我们不必给自己灌那么多“成功鸡汤”,四处寻求成功之道,为还没有到来的事惶惶不可终日,顺从地接受现在的生命状态,往前走。
我们都会慢慢老去啊,焦虑着老去。
文:小神仙
图: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