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竟然有了文艺癌这种调侃文艺青年的说法,文艺竟然成了一种病,而且是不治之症。
如果像高晓松、李健这种修炼成精,成了大咖,就大概是没生病吧。而像罗永浩、江南春这种大概是医治好的典型案例。
而乔布斯站在了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徘徊,却也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
80后相对在一个经济和政治都比较宽松的环境下长大,对文艺更亲近。很多人立志从事文艺工作。但这个行业并不好做,做不到拔尖,就永无出头之日。偏偏又有那么多成功的案例,韩寒、李宇春、郭敬明、鲍鲸鲸、唐家三少等等,看起来触手可及,就奋起直追。但在眨眼之间,就过了30到了而立之年,自己依然一事无成,又不愿意为了赚钱去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其实甚至都找不到一份赚钱的工作,失去了赚钱的能力,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也许有些才华,也许还在追求理想。而那些自己曾经瞧不上的同学,已经买房买车儿女绕膝,人五人六大模大样。
这就是为什么我第一次看到《立春》后被深深击中的原因,最怕借口追求文艺来遮掩自己的一事无成。电影中的王彩玲和黄四宝就是文艺青年初长成,茫然失措无人识。
《立春》是文艺青年顾长卫的觉醒,《微爱》是顾长卫的光芒绽放,虽然很多人不喜欢《微爱》。当《微爱》中蒋雯丽扮演的房东唱起她在《立春》中扮演的王彩玲经常唱的意大利歌剧那句“为了爱情,为了艺术”的时候,一切全明白了。这么多年纠结的是爱情和艺术,因为穷困,没有爱情。没有爱情,就追求艺术。然而艺术已死,如同《微爱》中的黄小瓜,随同艺术一起死了,那场戏是顾长卫的《霸王别姬》,也是顾长卫的《黑天鹅》,更是顾长卫的《飞鸟》。为艺术献身,别无选择。艺术虽然已死,情怀可以永存。
实事求是地说,《立春》是编剧李樯的作品,思想是李樯的,价值观的表达也是李樯的。顾长卫对剧本做了删减,删减得非常好。故事的开始(不是电影的开始),镜头从一根象征着工业化的高高的烟囱降下,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周瑜出现了。在李樯的原剧本中,对周瑜的背景有更多的交代,包括他买肉时的世俗精明和父亲去世时的悲伤从而拿到钢炉厂的工作。李樯对这几段被删减是有微词的,但我认为删减的好,就这一个镜头就完全交代了周瑜的身份背景。千万人中你看不出他,走近了看,还是有点与众不同。顾长卫的眼光是视觉化的,知道怎么用一个非常简练的镜头把人物带进观众的心里,而不是用更多的铺陈。
为什么是从周瑜开始,这是讲故事的一个角度,周瑜是一个普通人,从普通人的角度去看王彩玲,也是跟着观众的角度去看待王彩玲。周瑜又不是一般的普通人,他是个热爱艺术的普通人,他穿着一件摇滚夹克,骑着一辆自行车,听到了从广播里传来的王彩玲的声音,主角是王彩玲,未见其人先听其声。在一个乱哄哄的,毫无生机的小城市,听到了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稍微有点文艺细胞的人都会被吸引,周瑜确实被折服了,我们(观众)也被折服了。不禁好奇,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子,有如此美妙的声音。但周瑜不够自信,叫上自己的哥们黄四宝一起去找王彩玲。
王彩玲的第一次正式出场并不美观,那画面非常生活化,她在水池旁撅着屁股洗刚买来的水果和蔬菜。留给观众的是非常粗壮的后背。虽然丑陋,但也丝毫不能降低她的孤傲。但她始终是清醒的,在周瑜,黄四宝之后,她遇到的文艺青年的段位越来越高,她也越来越看清了自己。
影片中出现了5种类型的文艺青年;王彩玲,没有成功,是命,她有才华,也努力了。也没有机会登上舞台,但她不忘初心,永远热爱艺术,自己不能唱,就教学生唱,这也是为艺术献身。黄四宝,志大才疏是周瑜给他的评价,这个评价没有冤枉他,挺贴切的。自以为才华横溢,其实才华远不如心大,更没有抵抗现实的能力,这种人顺利,也就是三流艺术家,不顺利,就自暴自弃了,什么狗屁艺术,不如金钱有用。周瑜是世俗的,从始自终都是世俗的,他只是一个热爱艺术的普通人,普通人挺好,踏实过日子,不一定人人都得是艺术家,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了热爱艺术的普通人,艺术家才有发挥的余地。胡金铨是过不了自己的坎,他太在意周围人们的评价,他有极高的艺术天赋,却没有应付生活的能力,大环境好,这样的人会生活得不错,可在在一个小地方,也就只能教教大妈们跳舞。高贝贝她是成功了,但这成功不择手段,来得卑鄙无耻,这么说也许严重了,但她已经不是文艺青年了,她是商人,不择手段一心要成功的商人,看似还在搞艺术,实则她成功地干掉了艺术。
本片的最后一段,王彩玲在心理呈现了自己登上大舞台的画面,影片也以谨以此情此景先给王彩玲剧终。虽然王彩玲并没有真的登上大舞台,但她已经在人生的大舞台上赢了。从始至终,她都看得清自己,她知道自己长得丑,只有唱歌这个能力。她要爱惜这个能力,否则就一无是处了。她也知道自己和胡金铨的不同。唯一不清醒的一次,是自己的爱情,她敢爱敢恨,黄四宝却不懂这爱情,这本来可能是一段美好的爱情,将不亚于肖邦与乔治桑的爱情,但黄四宝不懂,他终究还是不如肖邦,扭头走了,同时还不忘深深伤害王彩玲。因情所伤自杀不成的王彩玲面对周瑜的世俗表白,毫不妥协,“宁吃鲜桃一口也不烂杏一筐。”这是她的爱情态度,也是艺术态度,人生态度。
电影的开始是一段王彩玲带着蒙陕晋接壤处口音的内心独白,愿意时常温习:立春一过,其实城市里还没什么春天的迹象,但风真的就不一样了。风好像在一夜之间就变得温润、潮湿起来。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特别想哭……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感动了。
李樯的这段内心独白写出了多少文艺青年的状态。
文艺青年蠢蠢欲动,经常得靠这种感动活着。
这个剧本是李樯的一个心理写照,他有一段经历,与此类似,幸运如王彩玲走出了羁绊,艺术是什么,生活是什么,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对待这一生。不幸如胡金泉走不出世俗生活,终于在人们的指指点点中沦陷。黄四宝在某种意义上是更大的不幸,如果生活强奸了我,我就来强奸生活。
超龄文艺青年,梦,该醒了!
网友评论